|
|
金門一些富裕人家所建造的古厝,或是鄉社的廟宇,在屋脊上也常應用「剪黏」來裝飾。 剪黏,金門匠師俗稱「剪料」,它的製造過程是在屋脊完作後,為免平白單調,即在正脊脊肚,或是垂脊的牌頭,先以灰泥捏塑出人物、花鳥、瑞獸之土胚形狀,接著再以利剪剪裁釉碗的彩色磁片,黏在土胚上,造成立體、生動,五顏六色的裝飾品。
剪黏是一種泥塑與鑲嵌的綜合表現,是匠師在屋頂上現場製作的,匠師先用石灰、糯米、海菜等物鍛鍊成灰泥,再包紮竹篾、鐵絲的骨架,堆塑成人物形狀之後,然後在灰泥將乾未乾之際,以利剪裁剪磁碗,剪出所要的形狀,黏貼上去。
從前金門富家為製作剪黏,經常不惜巨資,購買新的磁碗,有六角碗,也有八角碗,而且一定要選擇釉上彩的高級磁碗,成打成疊的購買,而後任憑匠師依所塑造的題材剪裁使用。
一般富家民宅,剪黏主要表現在正脊脊肚及山牆鵝頭部位,取材亦不外花鳥瑞獸、螭龍、雲紋等,而瑞獸的層級一般要小於祠廟所用。 從前剪黏所使用的材料是碗片,且是匠師現場製作,因此有立體的紮實感,而且是獨一無二的創作品,而今剪黏材料變成明亮薄薄的玻璃片,甚至是工廠開模生產的整體組合,就較缺乏一份創意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