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傳統建築的石雕裝飾,運用頗多,除了宮廟宗祠,一些較堂皇富麗的民宅也常應用。
民宅石雕裝飾一般是表現在鏡面部位、比如門楣上方的門印、門臼,牆基的「櫃台腳」,牆柱的底端等。牆基的「櫃台腳」經常雕成「螭虎吞腳」或是鯉魚造型,牆柱底部則有花、草、蟲、魚,甚至人物等圖樣。
門印有圓形及八角形者,常以陰刻手法雕出八卦或太極圖,也有應用深淺浮雕刻鑿人物,並搭配亭台樓閣的圖案。
至於門枕石,造形就比較簡單,一般都是頂部平坦如凳,或是呈現馬背形的簡單弧線,然後在三個垂直立面雕飾一些雲紋水草。
至於壁堵的石雕就十分繁富精彩了,在大門兩側裙堵常是麒麟堵;而在塌受對面牆堵有花鳥堵、人物堵,鏡面的窗堵則刻螭虎爐,或是博古架,並裝飾各種象徵吉祥的器物;廊牆則有龍虎堵左右相對,這些石雕由於位於宮廟的鏡面,位置顯要,是人注意之處,所以是石雕藝術的精華所在。
傳統建築的樑柱底部都會有「柱珠」,除了避免柱材受潮腐蝕,它的裝飾表現也費盡工夫。
柱珠(石珠)一般均用青草石,除了色澤美觀,也因材質剛硬細密,雕琢痕跡深刻犀利,故被廣泛使用,當然柱珠亦不乏採用花崗石材,花崗石灰白色調中帶有黑色斑點,也甚美觀。
柱珠的形狀有鼓形,有八角形、六角形、四方形,甚至有金瓜瓣形的。依柱珠的發展歷史來看,最早的柱珠應是覆盆式的,那有如一個淺盆倒覆,是最簡單樸拙的式樣,後來發展才趨向多樣化,但大致可追索出建於明末清初者,一般是矮圓的鼓形,不尚雕飾,只有簡潔的輪廓線條,到了清末就有各種形狀,即使鼓形的柱珠也刻意作出腰身,區分成上、中、下三段。
晚清的金瓜瓣形柱珠線條圓柔美滿,而多邊形的柱珠,均分各面的面積,把一些器物雕飾在方框內,內容豐富,雕工亦精緻講究。
柱珠的雕飾紋樣大致可分植物、動物、器物、文字、自然、人物等。
石材在傳統建築中不但是結構性的材料,而其裝飾機能的表現,經常使僵硬的石頭有了生命,充滿藝術的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