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快報 民族舞蹈 各國舞蹈 中正民舞 人物專訪 舞功祕籍 天女散花 相關連結 網站導覽 聯絡我們 #
>>何謂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起源
>>民舞在台發展
>>民族舞蹈介紹
>>民族舞蹈道具

在台發展

台灣民族舞蹈包括台灣原住民的舞蹈,溯源自中原民族的傳統舞蹈,以及以閩南、客家移民為主的民間舞蹈基礎,加上共同生活在台灣之後的地域發展。另外,世界各地民族舞蹈團體的來台演出,拓寬了民族舞蹈欣賞的視野,使得傳統的民族舞蹈,在文化交流之下,融合吸收而產生創新的風格。《中原民族舞蹈》目前台灣常稱的民族舞蹈,承襲自中原漢族的傳統舞蹈,由於歷史悠久,舞蹈種類豐富,例如宗教儀式舞蹈飛天;源自宮廷的禮儀的祭孔佾舞;娛樂宴饗的扇舞、彩帶舞;以及融入戲曲元素的舞蹈如水漫金山寺、霸王別姬等,表現形式燦爛可觀。

孔佾舞
彩帶舞
扇子舞
扇子舞

 

這些來自中原舞蹈面貌,主要由大陸遷移來台的舞蹈前輩李天民、劉鳳學、高梓、高棪等人引入;並在「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積極推廣下,透過民族舞蹈比賽而蓬勃發展,基於傳承中華文化精神,從五 O 年代到七 O 年代,影響台灣舞蹈界發展方向。之後,一些大陸舞蹈家來台發展,如 1985 年間來台的陳華、閻仲玲, 1991 年來台的孔和平、郭曉華夫婦,為台灣的中原民族舞蹈注入新的氣象,而民族舞蹈團體也不斷從民族素材中發展,編創結合現代的舞作。《台灣民間舞》 台灣民間舞蹈發展與信仰息息相關,每逢神明誕辰舉行的迎神賽會活動,最早是由村民自組而成,在廟會廣場排練「陣頭技藝」,並將這些陣頭技藝代代相傳,成為每個村莊慶典例行的表演。「陣頭」的種類繁多,有宗教功能的雜技陣頭、反映民間藝術趣味的小戲陣頭,具有台灣本土的草根色彩。譬如:龍陣、獅陣、車鼓陣、布馬陣等等,它們充分展現台灣各地表演藝術的特色,具有濃厚鄉土情懷,這類題材引起許多編舞者興趣,結合到創作表現,例如台北民族舞團,以台灣民間陣頭為素材而編創演出,成功將民間舞蹈推上現代舞台。《原住民舞蹈》 台灣原住民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邵族等十族,歌舞的類型豐富,可以說有舞就有歌,有歌就有舞,與生活密不可分。根據生活目的之不同,原住民 舞蹈可以概分為祭儀的舞蹈、生命禮儀舞蹈、以及娛樂舞蹈等。

龍陣
車鼓陣
車鼓陣
布馬陣

 

祭儀舞蹈包括農耕歲時禮儀,又有定時與不定時之分,如拔草、收割、入倉、豐年皆有時間,而祈雨、祈晴、防蟲則視情況而定。生命禮儀舞蹈則有出生、命名、成年、結婚、喪葬等儀禮。娛樂歌舞則包括迎賓、喝酒、聚會同樂等。從光復以來,諸多專家學者從事原住民的舞蹈調查,如民國 41 年高棪女士與李天民先生等人參與「改進山地歌舞講習會」,劉鳳學女士從民國 47 到 67 年期間所從事有計劃的原住民舞蹈田野調查,民國 62 到 64 年由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師生組成的台灣山地舞蹈研究隊,民國 78 年起由國家劇院資助明立國先生所做的台灣原住民樂舞系列研究等。而原住民舞蹈也成為許多編舞家創作的題材,如新古典舞團的《沉默的杵音》就是從原住民舞蹈動作與音樂取得編創的靈感,台北首督芭蕾舞團《高山印象》,首次將台灣山地舞融入芭蕾舞中;台北民族舞團的《飛魚祭》將原住民文化融入到民族舞蹈動作中等。

原住民 舞蹈
原住民 舞蹈
原住民 舞蹈
原舞者

 

1976 年屏東排灣族原住民首次離開家鄉,在中山堂與雲門舞集同台,演出排彎族傳統歌舞。 1990 年國家劇院策劃「原住民樂舞系列」,將九族舞蹈帶進國家藝術殿堂, 1991 年第一個由原住民組成的舞蹈團體「原舞者」成立,由族人親自參與,透過長老口耳相傳教授瀕臨式微的歌舞,透過舞台充滿活力的表演,呈現祖先遺留下的祭儀歌舞。

 

 

| 回 首 頁 | | 加 入 最 愛 | 聯絡我們| 學校地址:台北縣土城市金城路二段247號  學校電話: 2262-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