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遷徒史

 

 

首頁 
地方沿革 
聚落名稱的由來 
居民遷徒史 
地理 
水利 
古蹟 
交通 
人物 
宗教信仰 
教育單位    永樂國小 
產業 
永樂社區發展協會    社造之路 
咱的好所在 
埔鹽菁之歌 
社區標誌 

 

 

 居民遷徙史

 

西元1719年,八堡圳完工,施世榜以施長齡為戶名,像清朝政府申請「馬芝堡埔鹽莊草地」開發。、墾區西北方為今大有、新興、永樂、永平四村,因有接近原住民祉番社,轄內已有十幾戶平埔族人散居各地,故未列入墾區。據「裨海記遊」一書記錄,當時平埔族人活動範圍北從番社、社尾、番同埔,南到牛埔厝和阿力

,而今大新路旁的大水溝,古名為車路溝,係因路基表面的車輪痕深陷於地表之下所致,這條水溝正是通往阿力庄,因此可證實早在三百年前就已有平埔族人來永樂活動居住了。

但是根據調查在100年前左右,牛埔厝只有幾戶人家居住,就地於居家附近引水墾荒,這幾戶便是居住在庄頭的黃姓、蔣姓、施姓,在當時,他們必須在住家周圍的牆上種滿林投、荊蕀的植物,以防賊侵入,不然牲畜、糧食便不保。

本村的人口遷徒,在早期大多是從南方的施厝寮遷入,由於早期的農耕方式須要大量人工,便有許多男丁自願被招贅到有田地的人家,協助耕作,這是人口流入的開始,但是數量不多,真正大量移入人口,是在民國八年辜顯榮的『大和拓殖株式會社』在本村建造土角厝,鼓勵各地的人來此居住,成為他的佃農。許多人就是這樣來到永樂的。

 

相傳埔心仔以前住了很多人,民風強悍,盜賊不敢入侵,甚至路過的新娘轎子也有被搶的情形。當初十二庄聯盟時,埔心仔不加入是因為他們有能力保護自己的緣故。但是後來卻離奇的「倒庄」,許多人莫名的死亡,更多人搬走了,直到大和田招墾,才陸續有人遷徙定居。

 

據耆老劉瑞賓說道,以前的永樂國小是做黑糖的地方,附近還有市集呢!而奇老黃讚興也表示,土人店崙在今埔鹽二排北岸,古早以前有一米店,附近更是人口聚集的街市。這些都只是傳言,永樂村長陳炎輝回憶少年時候曾經在村北的田園中翻出許多廢磚塊。因此我們可以推測永樂在170年前曾經繁榮過,但之後也有蕭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