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昔話磚窯

首頁
磚窯演進史地理環境古往今昔話磚窯磚窯英雄榜
歷史淵源
人物專訪
磚窯故鄉
磚瓦文物
創新研發
參考資料
工作伙伴
專題簡報

  站在緊鄰彰化花壇鄉橋頭村的牛埔山(今赤塗崎)台地上舉目南望,可以看到約有二、三十支的煙囪矗立在八卦山台地上,沿著彰員路從赤塗崎、橋仔頭、彎仔口、三家村,一路到南楓寮坑南岸都是磚窯工廠聚集林立的地方。

  赤塗崎在當地有另一土名,即為「牛埔山」,原為墳場,也是放牛吃草的地方。早期村民為了燒製磚瓦,長久大量取土的結果,對花壇鄉臨近八卦山脈的地貌,影響頗巨。例如:現在長昇國宅的位置,原本也是一座山。當初游老先生租來作為磚瓦燒製的採土場,經過陸續取用,到

八卦窯

八卦窯口

民國六十幾年才完全剷平;最後變成住宅用地,興建起了國宅。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赤塗崎。到了日據時期,日本人到赤塗崎設立「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就地取土燒製紅磚。當時就已經引進德國人於1865年發明的「霍夫曼窯」也就是俗稱的「八卦窯」,採半自動化的輪燒方式生產紅磚。

  「台灣煉瓦株式會社」設立的年代,據游清泉老先生的回憶,好似在他十歲左右,也就是民國二十年( 西元1931)。同一時期,橋頭村居民的燒磚方式,仍然維持「目仔窯」的傳統燒製方式,對抗日本人的先進生產窯燒方式。直到民國49年左右,橋頭村村民游鬧熱先生,才嚐試仿「八卦窯」建造所謂的「圓窯」,作生產方式上的改善。民國52年左右,橋頭村磚瓦窯業者,才有能力建造「八卦窯」。然而,距離「台灣煉瓦株式

會社」於民國20年左右興建的第一座「八卦窯」,已有30年的時光了。到了民國63年左右,進一步地引進「隧道窯自動化」的生產方式,更加刷新生產紀錄,達到每天生產20萬塊磚。這是每天生產4萬塊的「八卦窯」、每天2萬塊的「圓窯」,以及一天僅產56千塊的「目仔窯」所望塵莫及的。光復以後「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由台灣工礦公司接管,沒多久就歇業不做。

  現在的赤塗崎,只剩下殘缺的一小部份山屏,彷彿描畫著當初未開發前的原始模樣,依稀可讓人追思想像未開

隧道窯出口

隧道窯出口

發前的牛埔山情景。如同長昇國宅的興建一樣,赤塗崎上別墅新舊林立,儼然像是花壇鄉的小天母。而原來的「台灣煉瓦株式會社」八卦窯窯址,近年來則以工業用地分割陸續出售。在橋頭村老一輩的村民眼中,磚窯業者歷經興盛繁榮到逐漸沒落凋零,真可謂看盡人世間滄海桑田般的無常變遷。

 

王麒翔、劉穎整理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