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窯故鄉

首頁
地圖導覽製磚流程經銷策略
向上一層
歷史淵源
人物專訪
磚窯故鄉
磚瓦文物
創新研發
參考資料
工作伙伴
專題簡報

  磚窯業是一個古老的傳統行業,紅磚製造在我國亦已有幾千年歷史,但是紅磚生產方式的變革歷史卻只有很短的時間。從早期的目仔窯、圓窯演變成八卦窯,再由八卦窯演進為半自動窯,只不過是短短的數十年,而至1983年又有人研究出幾近全自動的隧道窯,使得磚窯業獲得重大的突破。由早期需依賴人力燒磚的目仔窯,發展至自動化生產的隧道窯,除了產量提升外,同時也

花壇鄉磚窯廠林立

花壇鄉磚窯廠林立

節省能源及人力。

  台灣的紅磚用途十分廣泛,舉凡傳統建築中的牆、壁、柱、階,甚至屋頂,到屋內外、庭園的裝置,都可以看到紅磚的蹤跡。在製作方面,由於製磚需要笨重龐大的坯土及燃料,如果不能就近取材,那麼昂貴的運費就無法符合經濟效益,因此出產黏土而又有豐富燃料的地區,先天上就具備了建立窯廠的良好條件,因此磚窯廠大多集中於容易取得原料土之地區。

  彰化瓦窯的起始年代,可推到更早的乾隆初年。在洪敏麟教授所編著的「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曾提到彰化市:「今成功里,昔稱瓦窯莊,據云乾隆初葉劉旺英者在池塘旁,築窯燒瓦因得名;南瑤初作南窯,意在瓦窯莊南方形成之村莊。乾隆三年,瓦窯莊陳姓士紳捐土建草茅奉祀媽祖於此,稱之為南瑤宮」。由洪敏麟教授在前文的銓釋中,可知彰化的瓦窯,在乾隆初年已有記載。

  此外,在彰化縣境中,尚有許多以窯為名的地方,例如:磚仔窯 ( 在今彰化市磚窯里 )、瓦窯厝(在今員林鎮三義里)、瓦窯(在今埔鹽鄉瓦窯村)、瓦窯厝 (在今埔心鄉) 等都是以往有窯體記載的地方。

  彰化縣花壇鄉的橋頭地區磚瓦窯業,伴隨台灣五十年經濟的突飛猛進,歷經數次的繁榮鼎盛。在當時,放眼望去整個煙囪林立的景象,現已因建築業大量使用鋼筋混凝土建材的轉變,及水土保持聲浪興起環保意識抬頭,而逐漸沒落。而橋頭村的煙囪,從繁榮時期的三、四十根,陸續拆除到目前剩餘的十七根,仍然繼續冒煙生產的,亦不超過八家窯廠。對當地居民來說,總有一天這些煙囪都會消失不見。

  近百年來,橋頭地區磚瓦窯業的發展歷史,即將隨著耆老的陸續凋零而消逝,不留下文字或影像的紀錄。然而,發展數千年以來的磚瓦建材,在時代繼續前進的巨輪下,當真會敵不過鋼筋混凝土與鐵皮屋的強力競爭,而遭致淘汰沒落嗎?

  事實上,從永續經營自然環境資源的角度來看,磚瓦的製造與使用,才能夠達到符合建立綠色環境的良性循環目標。為了解決台灣目前所面臨的工程開採廢土、廢棄物、飛灰及可燃性垃圾的減量與回收利用,並改善目前建築環境劣化的現象。重新思考磚瓦素材的特性與創新運用,將是台灣人立即面臨的一個重要議題。

  開設橋頭村第一家磚窯廠李水明先生的後裔李松山先生,從花壇鄉僅存的八卦窯經常受到記者、畫家或婚紗攝影公司關注的眼光中,發現到過去的那段歷史,將是令人緬懷與重視的一份珍貴資料。尤其在一次機緣下與大陸西安牆體材料研究院接觸的結果,驚訝於大陸的學者,能夠鉅細靡遺地將數千年來素稱「秦磚漢瓦」這個傳統工業的發展歷史,完整地調查、記錄、研究,並規畫、展示、推廣。反過來思考:為什麼台灣在三百多年前,從明鄭時期陳永華教導人民燒瓦以來,至今磚瓦窯業發展史,卻仍是付之闕如呢?

  因此,積極的整理台灣磚瓦窯業發展史,和橋頭村民共同以社區總體營造的觀點,從「心」出發,為橋頭村擘劃一個未來發展藍圖,打造一個磚瓦窯業生態博物館,將橋頭村磚瓦窯業所孕育出的豐富文化,做一番有效的整理;並透過居民共同思考與討論,找出橋頭村的產業特色,加以規畫,同時設計出獨特的地景風貌,及靜態主題展示與采風活動;再有效地結合休閒產業和知性旅遊,加以推廣。讓所有的人都能夠深入地瞭解磚瓦在建材上運用的詳盡功能與豐富面貌,使彰化花壇地區的橋頭村能夠展開另外一段豐富的磚瓦窯業發展新里程。

 

林彥慶、林晉陞整理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