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劍井故事

路線解說

鄭成功廟

鐵砧八景

地理特色


 

劍井傳說

  相傳鄭成功為鯉魚精轉世,故鄭成功從廈門擴大根據地到臺灣,所籌的船隻和攻打臺南鹿耳門的潮水,皆得海族精怪的相助。平臺南後再北上收撫群番,到大安港外海,見山形明亮,狼煙燎繞。遂遣兵士開船進港(溫寮溪),一路到達美人山,當晚駐紮美人山。美人山為魚精寶穴,鄭成功夜眠時,靈魂出竅,與山上的魚精共夜狂歡。但守衛的兵士不但不知情,反覺得天搖地動,鬼魅森森的害怕起來,第二天一早即要求拔營離開。鄭成功也不知情,但想一窺究竟,明亮的鐵砧山有何寶氣,於是沿著湖邊北進,當時野生甘蔗雜生,士兵們爭食啃著甘蔗前進,突然間被大群番兵圍困,四、五月盛吹南風,番兵用火攻,鄭成功部隊只好向北殺出重圍,躲上鐵砧山,經多次反撲無效,只好死守鐵砧山。番兵亦圍守嚴密,不給任何機會,慢慢的,鄭氏部隊產生缺糧的現象,鄭成功叫部下到後湖抓田螺充饑,並要求只吃尾部,讓頭部繼續存活繁衍,以為食物來源。接著兵士發生水土不服,一個個的倒下,兵士絕望到極點。軍師陳永華發現如此下去,全軍必亡無疑,獻策要求鄭成功鼓勵軍心,於是備妥香案,向上蒼禱告〔天若助我鄭軍部隊,平安歸去,此寶劍插地,必得甘泉〕。
  果然劍插地處,下挖數尺,即見甘泉湧出,兵士舀乾泉飲之,軍心大振,卻仍無法突破番兵的包圍,番兵所採取的策略是要敵軍絕糧而亡,數天後,天下大雨,軍師發現是個好機會,奏請鄭成功收集所有餘糧傾地而倒,糧食隨著雨水流番兵的包圍處,番兵見狀,馬上呈首領說〔我們圍困敵軍,欲置其絕糧而亡,想不到今天的一場雨,竟流出了敵軍那麼多的糧草,所以久圍不是辦法〕。於是軍心開始喚散,鄭氏部隊也做後一撲,一舉突圍而去,其回到台南就病死,追其原因是,鄭成功是魚精轉世,而鐵砧山是寶山,魚在砧板上焉有不死的道理。此鄭成功的將士,每年清明節前後都會化作群鷹到鐵砧山盤旋,並啄下羽毛揮灑於山麓,以祭掃在鐵砧山死亡的將士,後人稱此鷹為南路鷹,至今此奇觀仍在。
  但科學告訴我們,這些鳥為灰面鷲,是一種冬候鳥,每年國慶前後會從日本、琉球飛到墾丁再南下南洋避冬,春季來臨再北返飛回中國東北、西伯利亞一帶,而清明節前後適巧飛到鐵砧山、水尾山一帶補充糧食,養足精力,利用火炎山山壁擋住南風形成的氣旋,越過臺灣海峽,沿著大陸返回巢基地。大甲的祖先能利用此自然現象,結合傳說與歷史,說成這膾炙人口的故事,讓我們緬懷偉人偉業,並連繫住那一絲絲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