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廟:由文獻資料及訪談收集發現,對於土地公著官服、戴官帽有不同說法,分述於下,以供各位參考。
|
|
木屐寮:
1、相傳木屐寮是王得祿出生之地,位於白河鎮虎山里之東北。傳說王得祿幼時好在外面流連,而土地公卻無時不保護於左右,如嫂所見,王得祿在深夜回來時,必有兩盞紅紅的神火作為先導,人云此兩盞紅火,即為土地公火,王得祿亦有所感悟,而請封土地公,故木屐寮土地公戴紗帽,至今不改。
2、據傳王得祿曾流浪至台南府城,巧遇嘉慶太子,相伴遊台南落難,幸有土地公顯靈相助,嘉慶太子感念此事,故及位嘉慶君後,封土地公為一品宰相,戴相帽,穿官服。並封左右隨從王發、李勇為土地公身旁的文武官。
|
|
總爺古街:
1、下土地公廟:相傳王得祿未發跡之前,常夜宿下土地公廟,後因土地公託夢指點,要他去從軍,而當時正好有募兵的消息,經兄嫂的鼓勵,便毅然從軍報國。由於協助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累官至福建水師提督、太子太保,為感念土地公恩澤,特奏請朝廷冊封宰相,並親自恭塑土地公神像,為全台唯一頭戴相帽,身穿官服,腰繫玉帶的土地公。(註:腰繫玉帶者;為王‧侯‧將‧相者 )
2、頂土地公廟:耆老口傳王得祿十五歲入武庠,爾後無業浪蕩,常寄宿頂土地公廟神桌下,某日,土地公化身村民偷雞,引里人追入廟內,使大家誤以為王得祿是竊雞之賊,而將他逐出廟。王得祿含怨而走,途中適遇嘉慶太子落難而救駕成功,官升千總,又跟隨李長庚平定蔡牽之亂,晉升閩浙水師提督。衣錦榮歸回台,欲拆此廟時,殿梁處飄降紅紙寫著「激之成之」,王得祿恍然大悟,乃轉而奏請清廷封敕,故今廟脊燕尾,神戴相帽。
|
大仙寺
|
|
大仙寺為台灣三級古蹟,位於白河鎮仙草里,枕頭山之西麓,亦即在關子嶺群山的尾間,俗稱舊岩,碧雲寺為新岩。相傳大仙寺為「仙人拋網」靈穴,而碧雲寺為「半壁吊燈火」靈穴,兩地一氣相連,靈光互映。
大仙寺自康熙四十年(1701),參徹禪師結草蘆奉觀音起,迄今已近三百年歷史。乾隆十二年(1747),鶴齡禪師募款於竹林間初設佛殿。嘉慶年間,王得祿提督集資將本寺初建之佛殿遷移至今大雄寶殿現址。嘉慶二十二年(1817),王提督敬獻「大發慈悲」匾額;嘉慶二十三年(1818),王提督募款重興寺貌;嘉慶二十四年(1819),王提督敬立「重興大仙巖碑」一面。王提督元配范夫人的墳墓,原本位在大仙寺前,因常遭附近牧童破壞,道光七年(1827),其長子王朝綱特請嘉義知縣在此立有「嚴禁牧牛侵害范夫人築墓處所告碑」。另傳,埋葬後的范夫人,因受不了大仙寺內「晨鐘暮鼓」之聲,在墓園下不得安樂,屢託夢給王得祿,王得祿大為震怒,派員將大仙寺內的鐘、鼓搗碎,並將其碎片吊於寺前大鼓榕樹上示眾。道光二十四年(1884),范夫人的骨骸被其後代子孫迎歸故里與王得祿合葬。而遺留的墓址,現還可清楚看到墓形,從墓手處生長一棵龍眼樹,後即以此作為紀念。
但據我們實際田野訪問當地的說法,當地仁及大仙寺的人員卻認為當時下葬再大仙寺的王得祿的兄嫂許太夫人,而非范夫人;但卻又無法有較為明確的證據來證明。而至於王得祿震碎銅鐘的說法也不盡相同,當地王氏後代祖孫王振安先生的敘述,因鐘聲穿過墓碑是個好風水,而有人存心欲破壞此風水而將銅鐘擊碎。
資料來源:
1.田野訪查
2.大仙寺
http://w3.twvs.tnc.edu.tw/dp91/e01/20-3.htm
3.台閩古蹟資訊網
http://webca.moi.gov.tw/cgi-bin/hi.asp?Xrade=l005
|
六興宮
|
|
興宮位於嘉義縣新港鄉溪北村六十五號,六興宮主祀三媽。嘉慶二年(1797)因笨港溪烏水氾濫,笨港街、天后宮橫遭洪水侵襲而被沖毀。原奉祀在笨港天后宮的三尊媽祖神像,乃暫時寄祀在麻園寮(後改稱笨新南港,即今新港)土地公廟肇慶堂。其後王得祿倡建新宮廟於笨新南港,至嘉慶十六年(1811)新廟落成,取名為「奉天宮」,原笨港天后宮的三尊媽祖神像乃奉祀於奉天宮。道光六年(1826)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因爭相奉祀「三媽」,後經王得祿出面調解,大媽奉祀新港奉天宮,二媽分祀北港朝天宮,三媽則由王得祿請回溪北公館奉祀。其後王得祿在溪北公館(位今嘉義縣新港鄉溪北村三號之一)左側創建宮廟以奉祀三媽神像,期許廟宇所在的溪北及鄰近月眉、月潭、安和、後厝仔、六斗仔等六個村庄興盛,故以「六興宮」作為廟名,以庇佑六境和興、六穀興農、六畜興旺。六興宮因位於溪北,而且供奉三媽神像,所以當地也習稱「溪北六興宮正三媽廟」。
|
|
道光十二年(1832),嘉義發生張丙之亂,王提督風聞此事,旋即募勇五百人回台平亂有功,因此朝廷加賞「太子太保」銜,為叩謝三媽庇祐,,王提督於道光十四年(1834)贈「靈保蒼生」匾額給六興宮。
|
|
道光十九年(1839),因王府兩代和媽祖分別被朝廷加封晉祿,王提督為答謝三媽神恩又贈六興宮「水德增光」匾額,此匾被視為鎮宮之寶。媽祖屬水神,王提督屬水師,兩水所造功德,簡稱「水德」,水德功業愈大,皇帝褒封愈高,誠「水德增光」也。
參考文獻:台閩古蹟資料網
http://webca.moi.gov.tw/cgi-bin/hi.asp?Xrade=k006
|
王得祿公館
|
|
慶初期,三十歲左右的王得祿君與二房陳夫人結婚,不久即在溪北闢建宅第居築,此公館在新港鄉溪北村。原屋向東,前後共有三落(三進),兩旁並有廂房,共有一百二十個門之多,規模宏大,但年久失修,風雨推襲倒塌,現尚存正廳及部份圍牆,令人懷思、遙想。
|
北港朝天宮
|
|
港十七世紀荷人所繪地圖,均稱Ponkan。當時,附近有Voborlangh等社土人,時常出沒其地。所謂Ponkan當屬土語,而閩粵移民呼為笨港,則為音譯也。天啟元年(一六三一),顏思齊入墾笨北港,立十寨,其地分佈在今北港鎮及緊鄰之水林鄉一帶。
圖一:雲林縣北港朝天宮
資料來源:http://www.matsu.org.tw/
康熙三十三年(1694),佛教臨濟宗第三十四代禪師僧樹璧奉湄洲天后宮神像來台,在諸羅海口笨港登入。時台灣荒地以闢,人口日增,笨港扼海交通要衝,船隻驟集,人口之增加尤速;彼輩均來自福建,素感神靈,無從瞻拜,故見僧人奉神像來,遂議留為主持香火,初賃民居,矮屋低簷,至為簡陋,為朝天宮創廟之始。康熙三十九年,紳商巨姓捐獻土地,領導外九庄居民合力建廟,號「天妃廟」;雍正八年,再度重建成為「笨港天后宮」。至乾隆三十九年(西元1774年)笨港縣丞薛肇熿蒞任,碑額云:「重修諸羅縣笨港北港天后宮碑記」以紀其事。
|
|
乾隆五十一年底(西元1786年),林爽文抗清事件發生,笨南港頭厝等七莊居民起而響應。次年五月,赤氛愈熾,閩督李侍堯撥繒船安放砲位,令營員帶同水師鎗兵分駐鹿耳門,鹿仔港等處。官兵既去,笨港北街紳民見爽文軍非節制之師,不足以有為,遂結壘自固。五月三十日,賊設伏陷壘,遇害者百零八人。爽文軍既陷笨港北街,無人敢出面收屍,卒由本宮僧侶將屍身攏聚,於水師汛旁挖一大坑埋之,街民以其護民有功,遂立祠祀之,廟即今北港義民廟,墳、塚尚存。
圖三:參觀王得祿所贈銅鐘
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以後,臺灣近海因海盜蔡牽不時出入侵擾而不安。而笨港附近大、小榔山賊俱起,笨港民眾多受騷擾苛派米糧,致百業蕭條。浙閩水師提督李長庚舟師追擊蔡牽,蔡始逸去。嘉慶十三年清廷命原澎湖副將補授福建福寧總兵王得祿提督浙閩水師。十四年,蔡牽投海自斃,海寇悉平,而山賊亦皆伏誅。道光十二年張丙謀反,打貓西堡崙載庄仁陳半起應,攻北港,不克,水師提督王得祿、總兵王廷斌率兵平之;道光十七年,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感朝天宮媽祖歷年多所垂庇,感其誠,除捐款義助外,並獻「海天靈眖」匾一方及大鼓、梵鐘乙個以表崇敬。並奏請朝廷誥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祐群生誠感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蕈海宇天后」。
參考資料:
1.朝天宮簡介導覽手冊。
2..北港朝天宮全球資訊網
網址:http://www.matsu.org.tw/ |
奉天宮
|
|
天宮位於新港鄉大興村。嘉慶四年(1799),笨港溪氾濫,笨港市街被分為笨南港及笨北港,天后宮也被洪水沖毀,廟內神明及文物暫時移到麻園寮(後稱新南港,即今新港)肇慶堂內安奉。王得祿平日信仰媽祖極為虔誠,在平定海賊蔡牽期間,屢獲聖母保佑,化險為夷,王大人為答謝媽祖庇佑之恩,嘉慶十六年(1811)乃於新港麻園寮倡建此廟,並請嘉慶帝賜封宮號為奉天宮,而且遷祀原笨港天后宮內的諸神像。奉天宮內供奉乾隆年間山洪漂流的樟木刻成的大媽、二媽及三媽神像。但因當時溪水阻隔,笨北港信眾朝拜相當不便,經王得祿協議後,將大媽留本宮,二媽分祀北港朝天宮,三媽暫供於提督公館,俟新港六興宮建成後移駕供奉。今廟中藏有嘉慶二十年(1815)王大人所獻的「聖慈母德」匾額及親題的木質對聯一幅:
聖慈皎皎煥湄洲風清月白
母德洋洋彌海甸浪靜波恬
|
登雲書院
|
|
登雲書院今在新港文昌國小校園內。道光十五年(1835)先賢鑒於七子講學會文無定所,乃集資興建書院,名曰登雲書院,為紀念王得祿將軍平步青雲之意。此後學人雲集,文風蔚起,百年來英才輩出,日據時禁止講學,書院失修又逢震災,院舍蕩然,僅留一碑於荒煙漫草中,光復後,乃建文昌國小於此,立登雲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