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朝官服之花翎與章補 圖一:花翎圖樣
翎「……清代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孔雀翎。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並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 花翎是附在冠服和吉服冠後的用孔雀尾羽做的裝飾物。起初反映了騎射民族古老的服飾遺風。將色彩華麗的羽毛用零管連接在帽子上,從帽頂垂下,翎羽拖至後面。清初將花翎作為民族自豪的象徵,用以做特殊的賞識,頒給對開創帝國有功的漢族大臣,以示眷顧嘉獎,帶花翎成為一種榮譽待遇。至順治十八年將花翎作為品級標誌,孔雀尾羽的目暈被稱為「眼」,目暈的數量多寡成為區分等級尊卑的標記。貝子以上戴三眼花翎,國公為雙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員可帶單眼花翎,六品以下一律戴無眼的藍翎。而花翎往往是對有軍功或特殊貢獻而賞賜的,以致於影響清代上層社會形成一種價值觀念,凡擁有頂戴的人,大多切盼再戴上多眼的花翎,似乎「頂戴花翎」俱全才是一份完整的「功名」。圖二:穿著官服的王得祿 資料來源:攝自王氏家廟
補在中國傳統的明清官像畫中,最能表現身分品級的視覺焦點,就是胸前那一塊不同圖案的方「補子」。這種鑲有繡成補子形狀的明清職官禮服,稱為「補服」;而職官所穿著的禮服或制服,也稱之為「章衣」,章衣上的補子,則謂之「章補」。補子能用以表徵官職的品級差別,文官繡禽鳥,武官繡猛獸,貝子以上皇親,用圓形補子,其餘皆用方補。據皇朝禮器圖式(乾隆三十一年)所載品官的補子如下:
參考資料: 圖三:清代官服上的章補 教育部國語辭典 http://140.111.1.22/mandr/clc/dict/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http://dblink.ncl.edu.tw/common_db.asp 清朝官帽上之翎管 http://reffaq.ncl.edu.tw/hypage.cgi?HYPAGE 著作權(c) 2003 嘉義縣太保國民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