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餅歷史

柿餅是一個很傳統的食品,在中醫的醫療用途中有它獨特的療效。目前所知,除了新埔及北埔外,近年來在相關單位的輔導下,關西、苗栗、嘉義等地區都開始在做柿餅,只是規模及風味不及新埔;在大陸也有生產柿餅,根據業者的說法,大陸的製造技術較差,做出來的品質沒有台灣的好。此外在日本也有柿餅,不過他們的做法與我們不同,有做成羊羹形式的,也有做成與我們相類似的。

        台灣地區柿餅製作的由來,經訪問地方耆老,根據他們的說法,只知道早在清朝大量移民來台之前的老祖宗,在大陸就已經有這種食物的製造技術,現在台灣的生產技術,是隨著他們祖先遷移到台灣而跟著傳過台灣的,大概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正確的時間則不可考;目前在製作柿餅的業者中,大概只有兩三家歷史較為悠久,其他的製作時間都並不是很久。

         新埔製造柿餅產銷的歷史,根據察訪的結果,大約日治時代時期,新埔地區就有許多的地方在做柿餅,包括了旱坑里、南、北平里、新埔街上、枋寮等地區,不過產量並不豐,由於天候無法克服的關係以及技術影響,所以都是小量製作,加上產銷管道並不是很廣泛,因此當時製作好的柿餅,除了少部分自己食用外,其他的就有些固定的小販來搜購;後來也有行口商人來收購,大盤集合眾家的產品,然後在轉運至其他地區販售,根據劉金漢先生說:在光復前後期,還曾有商人把柿餅銷售到大陸大連的紀錄,這還真令人感到驚訝!

         目前旱坑地區,柿餅有較大產銷量的也是近十幾年之間的事情,由於機械設備的研發及運用,使得柿餅生產依賴天候條件的程度降低,也使得產品的量增加,品質更加穩定。其實,做柿餅和製茶一樣,由柿青做成柿餅,重量消失非常大,一公斤柿餅約需要3.5-4公斤製成的,若要做成柿乾則需要6公斤才能製成;由此看出要做出一公斤的柿餅也是很不容易的,當然價格上就沒那麼平民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