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太極拳的起源和歷史,眾說紛云,儘管很多人致力研究,並發表學說;可是,時至今日,諸多學說仍然無法得到驗證。

        在諸多傳說中,以歷史上的英堆豪傑或虛構的神仙道士,為太極拳開山祖師的說法相當盛行,很多人也相信這種說法,而加以穿鑿附會,以訛傳訛,致使事實的真相反而鮮為人知。其中又以「武當的張三豐」和「王宗岳的內家拳」兩種傳說最著名,但這些傳說並沒有事實根據,故不足採信。

        有關太極拳的歷史,較可靠的說法是明朝末年(1644年左右),由居住在河南省溫縣常陽村(通稱為陳家溝)的陳氏族人所流傳下來的。

        據說,陳家一族人原非河南人氏,而是在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族長陳卜率部分族人離開山西省洪同縣大槐樹村,移居河南。經過長久歲月,陳氏族人人口激增,儼然成一大家族,不久,再遷移至常陽村,而「陳家溝」之名也不脛而走。從此,陳氏族人就以當年率眾遷居河南的族長陳卜為始祖,世代相傳。

        正當陳氏族人移居河南前後,該地盜匪作亂,不時騷擾百姓,於是,陳氏男女便挺身抗敵;為了打退盜賊,保護自身的安全,人人勤練武藝,所以,武藝和陳氏 族人結下不解之緣。

       那麼把太極拳傳入陳家溝的到底是誰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下列三種說法。

1. 陳氏族人的始祖陳卜所創。

2. 由王宗岳等人傳入陳家溝。

3. 陳家溝的第九代族人陳王廷所創。

        關於 1 的說法,是由於陳家溝第十人代族人陳鑫(1849-1929)於著作「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的序文中指出:始祖「卜公將陰陽開合運轉周身的方法,用來作為消化飲食法,傳給子孫,此法的基礎即太極之理,故稱為太極拳,此為由來。」陳卜和陳鑫,相隔六百年之久,實無法證明陳鑫的說法是否正確。可是,陳氏族人原籍山西省洪同縣,該地區自古即傳下與太極拳極為相似的「長拳」、「忠羲拳」 等拳術。

         2 的說法,指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山西省的王宗岳把太極拳傳入陳家溝,是根據王宗岳曾著「太極拳經」(說明太極拳的原理,原名為「太極拳譜」 )中有篇「打手歌」,和陳家溝所傳的「打手歌」相似,而王宗岳所著的「春秋刀殘譜」,也和陳家溝傳下的「陳家溝春秋刀殘譜」,在內容方面有相通之處。王宗岳在「陰符槍譜」一書中的序文中,也曾指出他曾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前後,住在河南省的洛陽(陳家溝的所在),所以,才會有王宗岳把太極拳傳入陳家溝的說法。

        可是,根據了解,王宗岳居住在陳家溝時,為第十四代族人陳長興(1771–1853 )擔任族長,在這以前,有關陳家溝的拳法、武術已有人著書解說,代代相傳;因此,王宗岳可能是對陳家溝的武術有影響,但是,卻不是第一個將武術傳入陳家溝的人;相反地,很可能是王宗岳對武術感興趣,而前往陳家溝拜師學藝。

         3 的說法可信度最高,在描述陳氏先祖的簡歷的「陳氏家乘」一書中記載,「陳王廷,字奏庭,為明代庠生(地方學校的學生),後為清的武庠生(教授武藝學校的學生),精太極拳。」書中也收錄陳王廷遺下的長短句,這闕長短句為「唉!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番顛險,蒙恩賜,徒然矣!到如今,一卷『黃庭經』隨身伴,悶時來造拳,忙時來耕田,教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此外,記載陳氏先祖簡歷的「陳氏家譜」中曾提及:「陳王廷為山東名人,掃蕩群匪千餘人,為陳氏拳法刀槍的創始人,亦為天生豪傑,在戰役中屢立大功,事蹟可考。」

        比陳王廷早五十年,以平定倭寇出名的戚繼光將軍(1528–1587)為訓練軍隊, 遍訪各地高手,調查各派拳法和武術,並編寫成「紀效新書」。

        此書中「拳經,捷要篇」收集當時盛行以太祖長拳為中心的十六門派的優秀拳法,配合三十二勢圖作詳細的解說。將這三十二勢的拳法和陳家太極拳的技法作一此較,不難發現在技法名稱和歌訣方面,有許多共通點。因此,著名的武藝考證家唐豪先生認為,「陳王廷從『紀效新書』的拳法中,採擷『黃庭經』的呼吸法,而創太極拳。」

        所以太極拳是怎麼流傳的,人們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是,陳王廷在太極拳發展中起的重要作用是大家公認的。在現在流傳的各種流派的太極拳中,陳式太極拳的歷史最為悠久。其他各派或者是直接由陳式太極拳演化而來,或者間接地受陳式太極的影響。如楊式太極是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公元1799~1872年)在陳家溝學得陳式太極後,經過自己的反覆鑽研,在陳式太極基礎上進行改造形成的;吳式和武式又是在楊式的基礎上變化而成;孫式太極是在武式的基礎上構建的;趙堡式太極也與陳式有密切的關係。

本文內容整理自《中國古代武術》,任海 著;《陳家太極拳入門》,松田隆智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