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697年,清廷派郁永河到台灣採硫,第二年郁氏寫了一本「裨海遊記」,對於當時北投、淡水一帶有詳細的描述。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的陽明山國家公園一書,描寫書中的一段:
他和同伴駕船沿著溪划到內北投社,又往東邊走了半里路,進入一片芒草叢,草高一丈多,要用雙手排開茅草,側著身才能前進。這時陽光照在茅草上,暑氣蒸鬱,感覺很氣悶,又走到一條溪邊溪,有四、五丈寬,水潺流於巉石間成藍靛色,帶路的人告訴他,這水是從硫穴中流出來的天然溫泉,他用手去試,果然很燙。前行到一座小山,忽然覺得腳底很熱,再看看附近的草色都枯萎,了無生氣,山坡上白氣縷縷,似山嵐飄揚群峰間,帶路的人說這裡就是硫穴,正巧這時候吹來一陣風,硫氣刺鼻,往裡又走了半里路,到處草木不生,地面熱得燙腳,山谷兩面都是巨大的石頭,經硫氣薰蝕,表面被剝裂得像粉末,五十幾道白氣從地裡噴騰而出,沸騰的水珠濺出地面一呎多高,如雷樣的聲音震盪地底。
這整段所描寫的景象,正是從北投上山,往大磺嘴硫磺谷一帶的情景,所以郁永河所說的硫穴,大概是現在北投到陽明山後山之間的硫磺谷或大磺嘴一帶。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於1985年6月於北投行義路底,大磺嘴的龍鳳谷旅客休憩中心入口,立有一「清郁永河採硫處」碑,就是記載這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