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孔子廟

 

首頁
八通關古道
澎湖天后宮
五妃廟
大天后宮
鹿港龍山寺
淡水紅毛城 
臺南孔子廟
八仙洞遺址
彰化孔子廟

 

按(大清會典)儒學規制,直省、府、縣治所在地,皆設學宮,以重道崇儒。彰化孔子廟便是彰化設縣以後所建立的縣儒學學宮。清康熙五十五年丙申(西元一七一六年),陳夢林鑒於北路遼闊,治理困難,倡議在諸羅縣北部半線地區添兵設縣,朱一貴之亂平後,駐南澳總兵藍廷珍幕僚藍鼎元再議設縣;事經巡臺御史吳達禮、黃叔璥上奏。雍正元年癸卯(西元一七二三年)准半線另設一縣,改名彰化;為「建學立師,以彰雅化」以使「夫子廟屹然作焉」。乃於雍正四年丙午(西元一七二六年)由知縣張鎬創建孔子廟。
 
彰化孔子廟早期的格局,中央為大成,兩側設東西廡;前為甬道、戟門,東有義路,西設禮門,再前為櫺星門;後設崇聖祠,右立明倫堂,堂後為學廨。其規模宏大,遠勝於臺灣府學的臺南孔子廟,但因縣學不得仿照府學建四合院,所以東西廡改為獨立式建築,與 門及後殿不相連通,成為建築上的一大特色。由於時序推移,現況迭有變更,從創迄今,重修不下十餘次,格局增減,大異於前。乾隆廿四年己卯(西元一七五九年)知縣張世珍重修時,將甬道砌磚,禮門、義路移到櫺星門外,又鑿泮池,池外設萬仞宮牆,明倫堂增高二尺餘。明倫堂右側建白沙書院,書院後建訓導署及教諭署。中部林爽文之亂,殃及南北,彰化孔子廟不能倖免,明倫堂及學署被毀。嘉慶十六年辛未(西元一八一一年)知縣楊桂森加以修建並做了形制上的變更。先在大成殿前加築露臺護邊石欄,並就東西廡砌牆以連接櫺星門;再在泮池上架登瀛橋,將損毀的明倫堂改建至廟的左方。至於明倫堂原址,則於五年後由署縣吳性誠興建文昌廟,但因廟高超過大成殿,而產生主輔的爭議。道光十一辛卯(西元一八三一年),又在知縣託克通阿與李廷璧及諸士紳的倡捐下,做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內容包括:基址增高二尺二寸,其他祠廡門牆配合升高;大成殿前改用石雕蟠龍柱一對,四周檐廊共立石柱二十根。崇聖祠左建名宦祠,右建鄉賢祠,兩外側廂房左設禮器庫,右為樂器庫。廟的四周加築牆垣,南北三十九丈二尺,東西十五丈。由是,彰化孔子廟成為氣勢輝宏的殿宇。
 
日據時期,都市發展、道路開闢、禮門、義路、伴池、萬仞宮牆、明倫堂及堂後學廨,均遭拆毀,僅存大成殿、東西廡、戟門、櫺星門以及後殿的崇聖祠。民國五十八年己酉(西元一九六九年),眾議廟地標售,俟經輿論制止才得倖存。但因年久失修漸形殘破,民國六十五年丙辰(西元一九七六年)由漢寶德教授主持整修,六十七年戊午(西元一九七八年)八月竣工,這座崇儒重道的邑學終能恢復舊觀。
大成殿室內神龕供奉至聖先師孔子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