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后宮

 

首頁
八通關古道
澎湖天后宮
五妃廟
大天后宮
鹿港龍山寺
淡水紅毛城 
臺南孔子廟
八仙洞遺址
彰化孔子廟

 

 

 
大天后宮又稱臺南大媽袓廟,原為明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寧靖王別號一元子,所以這座府邸也叫「一元子園亭」。清康熙廿二年癸亥(西元一六八三年)水師提督施琅征臺,鄭軍失利,克塽乞降。依託鄭氏的寧靖王與五妃先後殉死,明室滅亡。施琅班師內渡時,鑒於臺灣人民對於媽袓信仰的虔誠,為收民心,乃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邸改建為媽袓廟,加封天妃為天后,廟稱天后宮,為臺灣最早的官建祀典媽袓廟。
 
天后宮供奉的主神天上聖母,一般都稱為媽袓或媽袓婆;是臺灣民間信仰最虔誠也最普通的神明。傳說中的媽袓,本名林默,生於宋太袓建隆元年庚申(西元九六○年)三月廿三日,卒於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西元九八七年),享年廿八歲;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嶼人,因熟諳水性,以救助海上人家而聞名。羽化後,經常顯靈,為航海人指引方向,被漁民們尊為航海之神。
 
大天后宮坐東朝西,建於斜坡地上,面對昔時的碼頭,因此建築物由前而後,級級升高,自前殿、拜殿、正殿至後殿,一進比一進雄偉。根據蔣元樞「重修臺郡天后宮圖說」的記載,昔時天后前有戲臺,並由頭門、正殿及正屋二進組成,宮的右側設官廳三進。現有的建築,正面寬三開間,平面呈縱深式的四殿兩廊式配置。宮的後側毗連著供奉關聖帝君的祀典武廟,右側是供奉觀音佛祖的佛祖廳。前殿牆堵石雕為民國三年甲寅(西元一九一四年)所刻,窗櫺牆堵木刻細緻,龍柱已改為現代形式,柱前階下並置石獅一對。屋頂為歇山重檐形式。拜殿與正殿分離,中央天井宛若一池。重檐歇山的屋頂,採用罕見的十架捲棚大木結構,外型巍峨而突出;殿前的一對蟠龍柱與正殿前的龍柱都是造型渾厚的早期作品,從龍足雕三爪上研判,應為天妃或媽袓時期的風格。
 
大天后宮匾額頗多,其中清朝皇帝御賜的有三塊:如雍正四年丙午(西元一七二六年)御筆的「神昭海展」,咸豐年丁已(西元一八五七年)御筆的「德侔厚載」,光緒六年庚辰(西元一八八○年)御筆的「與天同功」等彌足珍貴。而栩栩如生、尺寸碩大的媽祖神像,則是本宮最大的特徵,至於陪祀左右的千里眼、順風耳,更是工藝美術上難得的佳作。

 

大天后宮供奉的碩大媽祖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