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文化

 

 

   薯又名甘藷或地瓜,是臺灣早期重要糧食作物,不但是窮苦人家餐桌上主食,也是養豬業重要的飼料,其栽培管理採粗放方式,因此價格低廉。在苦難的烽火歲月中,更是救災的聖品。

番薯曾是中下階層「貧苦哀嘆」的象徵

番薯曾是中下階層
「貧苦哀嘆」的象徵

 
 
 

番薯可以被用來當作丈量土地的單位

番薯可以被用來當作丈量土地的單位

   番薯除了食用外,在清朝乾隆時,也被用來充當佃農的租金。此外,番薯還可以用來當作丈量土地的單位,像金門,就曾以番薯的千栽、萬栽為標準,作為衡量面積的指標。
 
 
 

   番薯這個伴隨著台灣成長的傳統產業,雖然從1968年起,栽植面積便一路下滑,但隨著戰後人口驟增,番薯的種植又有了大幅成長。不過,在稻米種植數量提升成為國內主食後,大家也逐漸減少番薯的食用。然而,這樣的局勢並沒有讓番薯因此而消失,反而是潛伏著,等待重新被定位的機會。

戰後稻米種植數量提升圖為牛車運榖包

戰後稻米種植數量提升
圖為牛車運榖包

 
 
 

焢窯

焢窯

   這幾年,台灣許多地方都舉辦了番薯季、番薯文化節、番薯饗宴…各種相關活動,甚至還有以番薯為主題的焢窯田園,專門提供全家大小一起體驗挖番薯、焢窯等農村樂趣,同時介紹古時的農村器具。透過番薯讓現代生活在都市叢林的人們,有機會體驗過往的農村生活情趣的相關活動,已成為各產地新興的文化。
 
 
 

   綜觀幾個世代以來,番薯所扮演的角色也隨著時代而流轉,帶給各時期人們不同的心境轉折。在過去,番薯曾是中下階層「貧苦哀嘆」的象徵,也曾扮演飼料、廉價的劣等食物。在現代,它搖身一變為富人的點心,也成了健康、懷舊、美味的食品,甚至被賦予一種親近土地的象徵。對照以往白米飯令人望之興嘆,如今的番薯已是與稻米並駕齊驅的奢侈品,這種種的改變,串連起番薯文化的迥異,寫下一場又一場的文化饗宴。

番薯寫下一場又一場的文化饗宴

番薯寫下一場又一場的文化饗宴

 
 
薯一薯二西湖甘藷文化藝術節
薯一薯二西湖甘藷文化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