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禁合理化的歷史根源

 

 

首頁 
小組人員 
前言 
體罰 
髮禁 
結論 

 

 

〈二〉、髮禁合理化的歷史根源

一、儒家思想下的髮禁

  頭髮在生理層面來講,並不佔有很大的地位。主要的功能是用來調節頭皮溫度而已(註三)。然而,在文化層面來看卻是舉足輕重。《孝經》明白表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由此可見,頭髮象徵孝順與否。這種孝順禁止剪髮的理由與今日強迫剪髮在本質上都是髮禁的一種。

  另外,髮型也曾是區分夷夏之重要依據。子曰:「管仲相桓公,罷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袵矣!」由這段話可以清楚得知,髮型成為夷夏之別的重要象徵。這個觀念在中國根深蒂固地流傳了千年。因此傳統的中國人便以束髮代表文明而深感自豪。就連蔣公遺囑的開頭也寫著:「余自束髮以來即追隨總理革命無時不以耶穌基督與總理信徒自居。」

  其實,以頭髮作為判定孝順、文明的標準都太過偏頗,也違反人權。也許當初有其歷史必然性的時空背景,但是這些標準對活在現代的我們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二、清朝的薙髮令

        到了清朝,自滿清入關後,滿人為了同化漢人,消滅漢人的文化認同而強行執行剃髮。但是,漢人的夷夏觀念很深,自是頭髮為文明的象徵。要漢人剃掉頭髮等同於放棄漢人的文明衣冠,屈就蠻族。

  於是,在大漢沙文主義影響下,漢人紛紛起身抵抗滿清。卻在滿清的高壓統治下,一一被鎮壓。那些擁「髮」自重的漢人便在清朝「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政策下犧牲了。

  另外,對滿清的統治者來說,從剃髮與否還可以看到出漢人的順從與否,以便於了解統治狀況。或許,在當時的政治考量下,剃髮是為了防止漢人叛變,但現在早已時過境遷。

 

三、日治時期以來的髮禁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進行了不少的同化政策,最極端的是皇民化運動。當時,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也有髮禁,但不是為了政治目的,而是為了環境衛生。日本政府初抵台時,發現台灣有許多的傳染疾病,例如瘧疾、頭蝨等。

  日本政府致力於環境衛生的宣導。為了除掉頭蝨,才限制頭髮的長度。雖然有違人權,卻是不得已的。因為,唯有台灣環境夠衛生,日本的企業和民眾才敢到台灣貿易、生活〈註四〉。

 

四、國民政府對髮禁的延續

        國民政府在接收台灣後,繼續沿用日本總督府的法令。也許當時仍有其必要性,但是今日台灣物質生活良好,頭蝨早已經不是問題,所以髮禁是沒有迫切性與必要性。

 

著作權(c) 2005 藍色傳說◎Blue‧Legend 。保留所有權利。
a8667141@yaho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