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幅內容:從內湖焚化廠遠眺臺北市內湖垃圾山復育公園預定地。

 

 

另一種選擇─「生質塑膠」
  生質塑膠的原料,來自於玉米、小麥、馬鈴薯等所富含的澱粉和纖維素,是可永續重生的生物資源,而非由石油製成之化石燃料塑膠。因為相較於一般塑膠,生質塑膠較易被微生物分解,所以也被稱為綠色塑膠。綠色塑膠被微生物分解後,會產生水、二氧化碳或甲烷。生質塑膠的原料和塑膠一樣,可以做成圓柱狀,使用時加熱溶解就可以提高流動性,做成各種形狀。
  有些生質塑膠外觀與材質看起來與PET聚酯材並沒有太大差異,能做成塑膠袋、包裝容器(超市蛋盒、生鮮托盤)、市面上常見的透明杯(思樂冰中/大杯的飲料罐等)。許多業者使用生質塑膠作為宅配貨物時的包裝材料。過去很多釣客釣完魚後將假餌和釣繩等釣具隨地丟棄,造成環境汙染,甚至造成水鳥被釣線纏繞而死。目前日本已嘗試開發利用可分解的材質(脂肪族聚酯)製作釣線,進入水中三個月就能自然分解。而使用生質塑膠製作成的食品容器,只需要和廚餘一起製作堆肥就可以了!
  不過雖然生質塑膠生產過程比一般的傳統塑膠消耗能源少,製造的汙染也較少,但台灣目前還無法自行研發這類原料,所有的生質材料百分之百完全仰賴進口。且許多生質塑膠外觀和寶特瓶類似,若在資源回收時混在一起,會使回收物的品質純度不良。而和傳統塑膠容器的回收量比較,生質塑膠的回收量非常小,因為量少無法達到回收處理再利用的經濟誘因,所以很多最後還是用焚化方式處理。且生質塑膠必須要在特殊的環境下才能夠分解,也就是在密閉處理廠以厭氧菌使其分解,並非一般環境就能做到。所以未來生質塑膠的使用,還必須有長遠的配套措施,才能達到保護環境的最終目的。


放在產品包裝盒內的發泡型澱粉緩衝粒,可取代傳統的保麗龍
 

可生物分解的保鮮膜

 

參考資料
 1. 日本生物可解塑膠研究會(2006)圖解生物可分解塑膠。新北市,世茂出版有限公司。
2. 綠色迷思-生質塑膠環保嗎?(作者:徐美秀/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http://www.huf.org.tw/essay/content/927

3. 廢生質塑膠-可預見的永續塑料未來(環保署資源回收基金會)
http://recycle.epa.gov.tw/epa/rpaper/10109/view/analysis.html

 

 

 

© 2014∼2015台北市立士林國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