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幅內容:從內湖焚化廠遠眺臺北市內湖垃圾山復育公園預定地。

      

 

參觀實錄
  103年12月12日下午社團活動時間,學校安排校外參觀,地點是內湖的焚化爐。七、八年級科學專題社的人在中午的12:40於士林國中的司令台集合,大家看起來非常興奮的樣子。
  12:45的時候,專車到我們這裡,每個人都照著順序,規矩的排隊上車。大概過了四十幾分鐘之後,已經到達了內湖焚化廠。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個高大的柱狀建築物,一旁則是長方形且較矮的建築物。進入了園區,先是看見了林立的樹木以及許多不同的植物。老師指引我們到演講廳,一位講師坐在前方,那是今日為我們講解的楊老師。

集合準備出發

到達內湖焚化廠

接待人員許思虹小姐引導同學進入演講廳


  楊老師開始為我們講解有關於垃圾處理的方式:早期農業時代的時候,因為垃圾量並不多,所以使用露天堆放的方式來處理;直到後來發展到了工商業時代因為垃圾量開始變多了,決定採用掩埋方式來處理,但並非所有垃圾都可以被分解掉,因此掩埋的場地不足,引發了垃圾大戰,情形十分嚴重,垃圾亂丟的情形也十分嚴重,甚至隨處可見垃圾。
  楊老師也和我們說廚餘的處理方式:生廚餘,例如果皮類的廚餘,可以經發酵後拿來做成堆肥;則平常吃剩的廚餘可以處理後拿來餵食畜生。也告訴我們製造肥料的簡易方法:將廚餘放入密封的夾鏈袋中且放置陰涼處7天左右,在這7天中會有發酵的作用產生,發酵完畢之後會產生一些液體,用1:100或著1:200加水稀釋,就可以做成簡易的天然肥料了。

楊老師為我們講解「垃圾的故事」

小組成員一邊聽講一邊認真寫學習單


  接著是問問題的時間了,講師也回答了我們先前所準備的問題。接著我們看了一則有關垃圾問題的報導,內容提到了將垃圾隨意亂丟至海洋,除了汙染環境外,也對生物造成危害。另一位講師帶領我們的焚化爐的模型旁邊,解說了焚化爐的內部構造。焚化爐有3個爐子在燒,裡面有樓梯有電梯,是為了維修和檢測所建的。當垃圾車進入焚化廠時,會把垃圾丟入設置的洞中集中,之後,有吊車會將垃圾丟入爐子裡面,在爐子中燒垃圾。圓狀的半乾式實驗塔,負責將酸性廢氣和打成果泥狀的消石灰結合成使酸性降低變為中性。而袋濾式集塵器,原理類似吸塵器,會將廢氣擷取下來,再利用空氣將廢氣打下來,最後變得較乾淨後再一起排出來。另外一個較小棟的建築物,負責處理廢棄,避免可能排放出重金屬等物質。則焚化後剩餘的渣會經過處理再讓卡車載走,再進行利用。

內湖焚化廠模型


   再來我們到了7樓,垃圾處推積和夾垃圾的地方,果然一進入便聞到了一些惡臭味。我們看到了夾子夾起垃圾丟入洞中,爪子一次可以抓3噸半∼10噸的重量,景象十分壯觀。這些垃圾都是焚化爐的燃料,為了不讓它停止焚燒,會不間斷地投入垃圾。但是如果斷料而無法燃燒,則會利用柴油使它繼續燃燒。
   老師接著帶我們到下一個地方,這裡面是處理垃圾與焚燒垃圾的地方,有許多機械和管線在裡面進行運作。我們看到了主控室,這裡是掌管焚化爐以及垃圾焚燒的地方,有許多螢幕顯示出工廠的狀況。一直走到比較裡面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許多機器,裡面有許多的垃圾正在焚燒。參觀完工廠之後,老師接著帶我們去看廚餘回收變成酒精的地方,原來,這些廚餘中含有醣類及水分,經過處理後就可以轉化成生質酒精了。3:40準備回程了,這次的行程正式結束。而這次參觀焚化爐的經驗,使我們獲益良多、增廣見聞!(文/劉禹棠)

觀看焚化爐機具夾取垃圾投入焚化

觀看焚化爐垃圾焚燒的過程

 

 

© 2014∼2015台北市立士林國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