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次到田尾參加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所主持的斑腿樹蛙監測活動中,總會發現有一群很特別的大學生身影也自動參與這樣有意義的活動,聊天後才發現原來他們是來自附近的明道大學的社團學生,這是一個很奇妙的巧遇,也是一個很特別的社團,引發我們對這個社團為何會投入這活動的好奇,也感佩這些大學生對環境生態保育的行動力,這個社團的名稱很有學術意味-生物多樣性研究社。其中,和創社社長聊到創社動機時,社長毫不遲疑的從口中說出因對生態、對環境的「使命感」才和志同道合的人創立了這個社團,而且這個社團還相當的年輕呢!從創社社長口中脫口而出雖僅是短短三個字「使命感」,但其創社動機和精神、為了環境、為了生態付出的一分力,更是令人動容。 |
蔡志偉: |
「心裡有一種使命感,覺得學校沒有這個社團太可惜了,就兩個臭氣相投的就創立這個社團。」 |
蔡志偉: |
「我們的社團叫做生物多樣性研究社。」 |
蔡志偉: |
「去做一些生態的研究,比如說你們現在看到斑腿樹蛙一些移除和防治,生態工程怎樣去防治牠不要擴散,或是去做一些棲地去讓我們臺灣的原生動物可以棲息。」 |
梁毓員: |
「想要盡一份自己做得到的事,盡一份心力,因為抓到青蛙我們也會,然後一起協助,幫忙而已。」 |
|
|
當初創社的動機理念也因著社務的發展和社員們的需求而有了部分調整,因為有了社員的加入和持續的投入才能讓社團的力量生生不息,因此在社務的發展上做了些微的方向調整,不過投入環境的一分心是始終不變的。 |
蔡志偉: |
「我們太過於學術性,我們太專業,可是沒辦法把這個專業普及到讓下一代學弟妹他們去融入到生活裡面。」 |
蔡志偉: |
「困難的話主要還是在招收社員。」 |
蔡志偉: |
「學術就是為輔,然後推廣為主,為的是可以讓更多人起來關心這些事情,然後就會在後續上有一些轉變。」 |
林貝宜: |
「學長他們也要畢業了,就可能說我沒有他們那麼足夠的知識,但我又不希望這個社團沒有,所以就要轉個方向,就會陸陸續續去接觸到像其他,比如說:荒野保護協會,還有上次他們帶我去看的特生中心,就是還有很多這種團體,想要去跟他們做一下接觸,然後也可以希望就是藉由這個社團讓我們學校,或者是說讓其他人更知道生物、然後生態,關心到這個議題,然後我覺得這就達到我們本來要的那些想法跟理念。」 |
|
|
這樣對環境使命感的堅持和投入,更讓我們好奇他們的所學背景或生活經驗是不是也是創社的因素之一,訪談後,發現「感動」原來是可以這麼容易而有心。 |
蔡志偉(前社長): |
「我的系是景觀與環境學系。」 |
梁毓員(前副社長): |
「我是精緻農業。」 |
林貝宜(現任社長): |
「我想要講綠環境設計耶!」 |
林貝宜: |
「因為小時候就像學長一樣,小時候玩太多,我會念這個系也有一半是因為小時候的關係,就是跟成長背景有關,所以我也就生態和生物比別人敏感一點點。」 |
|
|
瞭解了明道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社成立的動機及運作之後,小朋友對這個社團在東華大學的監測計畫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仍是十分好奇,於是就針對我們的研究計畫和生物多樣性研究社的投入角色做了一些訪談,發現,這個社團對斑腿樹蛙的生態習性及牠在台灣的分布頗有研究,他們不但在明道大學校園內做了認識斑腿樹蛙的推廣活動,也和我們分享斑腿樹蛙被不慎引入的原因、斑腿樹蛙在彰化縣目前的分布狀況,更進一步為大家介紹了斑腿樹蛙造成的影響、辨識方法和移除的方式,讓大家獲益匪淺。 |
蔡志偉、梁毓員: |
「社團博覽會,我們擺攤位的時候,我們就會用活體、卵泡還有蝌蚪,還有用電腦放一些牠的聲音,然後就告訴他說我們學校現在有這種青蛙外來種,然後牠會去吃一些我們的原生青蛙,牠的捕食能力也相當的強,所以牠會跟我們的蛙類有食物上的競爭和棲地上的競爭,那我們就必須要去移除。」 |
蔡志偉: |
「田尾,它是臺灣的園藝重鎮,那我覺得它的運輸量應該是相當頻繁,因為大家都需要園藝植物去做景觀造景,那牠剛好是從國外, 中國華南那個地方引進的水草,然後有卵泡,然後就剛好這樣慢慢的一車一車擴散到全臺灣各地,我覺得這是牠一個很主要的因素,因為剛好這裡是田尾,如果牠是在其他鄉鎮,可能就沒辦法這樣子擴散。」 |
梁毓員: |
「布氏樹蛙會偏向是住在山上,然後斑腿樹蛙平地比較常見。」 |
蔡志偉: |
「在彰化地區,我們可以很肯定百分之百是斑腿樹蛙。」 |
蔡志偉: |
「我們自己比較熟悉的是田尾、埤頭、溪州、北斗和田中,田中以往我是認為牠不會擴散的地方,因為它比較靠近山上這一邊,再加上水是往西邊流的,所以以往我以為田中和南投那邊沒有,在去年的八月、九月,我自己去做田野調查,那裡有斑腿樹蛙出現,當初只是一個個例,然後也有通報,然後在往後的這些調查裡面發現那裡有相當大的族群在。」 |
蔡志偉: |
「斑腿樹蛙牠的繁殖季比較早,也比較久,假如說牠二月就開始繁殖,二月時候就有卵泡,可是我們的布氏樹蛙是到三月才開始繁殖,等到牠的蝌蚪出來的時候,斑腿樹蛙的蝌蚪已經長大,已經有後腿,牠就會搶先牠的資源分配,斑腿樹蛙的蝌蚪其實是會去捕食,我們有紀錄到斑腿樹蛙的蝌蚪去吃小雨蛙的蝌蚪,就是有一個證據,所以牠在野外環境如果有重疊到的話,我個人覺得牠是對布氏樹蛙相對是一個阻力,在資源分配上,牠會去搶牠的資源,我記得布氏樹蛙的繁殖季是到九月,然後斑腿是到十一月,所以牠的繁殖力就很強,對啊,然後生的卵泡又比較多,所以相對布氏就是一個弱勢。」 |
蔡志偉: |
「發現有卵泡的話,我們就不會採取直接移除。我們會看成體,會聽牠的聲音、看牠的腿紋,有沒有比較不一樣,然後再做移除。」 |
梁毓員: |
「我們都是用徒手,然後卵泡的話可以用網子,然後有時候在野外沒有網子,也是徒手,就把牠做移除的動作。」 |
|
|
明道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社參與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楊懿如教授所主持的斑腿樹蛙監測活動是緣自於創社前的蛙調活動中所得知的消息,一投入就是二年的光景,一路走來,也就是那三個字-使命感,所帶出的動力,於是便呼朋引伴一同投入調查、監測活動,自己不但可以貢獻自己的棉薄之力,聽說社團中還有人因為這樣的活動也意外找到研究的方向,往更高深的研究前進,並且得到國際期刊的高度肯定,常言道「沒有用不到的經驗」,這句話用在這裡最貼切不過了。 |
梁毓員: |
「楊懿如老師的蛙蛙學習網,在上面看到,然後就開始去接觸,看到他們每個月移除的活動,然後就帶著志偉一起參加。」 |
淑津師: |
「所以,你們還沒有成立這個社團就來了。」 |
蔡志偉: |
「(吳秉諭學長)利用斑腿樹蛙牠的攀爬和跳躍能力去製作一個圍籬,如果圍籬可以阻擋牠的遷徙的話,就能把牠困住在這邊,這樣就不用怕牠會擴散。」 |
蔡志偉: |
「學長做這個研究已經得到國際期刊的發表了,它是一個非常創新的研究。」 |
蔡志偉: |
「對!我現在是在做亞洲錦蛙和美洲牛蛙的行為能力。」 |
|
|
訪談中,明道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社前社長蔡志偉也和大家分享了斑腿樹蛙四季的家,根據蔡社長的長期監測經驗,他發現斑腿樹蛙在田尾鄉的藏匿習慣會隨著季節轉換而改變,天氣越冷時,斑腿樹蛙躲得越隱密,一個對監測斑腿樹蛙沒經驗的人想要發現牠還真得憑本事,但只要知道牠生活習性的人,便能事半功倍,直捣窠穴,揪牠出來,怪不得這幾次的監測活動中,我們這群生手總是和那些老手各自分散在園區的不同地方,總是聽到老手們發現斑腿樹蛙的此起彼落吆喝聲,就是我們一直沒發現,當時還真是惱人,但聽完蔡社長的分享後,我們找尋斑腿樹蛙的功力可是瞬間倍增,大家一同沉浸在找牠的樂趣中,真是一個永難忘懷的美好的經驗。但,回首想想,找到牠和找不到牠似乎又是一件相當吊詭的事,因為當我們大量發現牠時,也表示牠的分布已擴散了,這又是我們不樂見的結果,真是矛盾。 |
蔡志偉: |
「我們發現,冬季的時候牠就會躲在水管裡,就像你們剛剛看到的那樣子,牠會躲在水管裡面,有時牠也會出現在樹上,灌木樹上,那牠會有那種行為模式在,那這是最近比較有發現到的狀況啦!」 |
蔡志偉: |
「發現牠越多的時候就越感到更緊張,因為你抓越多就代表牠擴散越大。」 |
|
|
訪談中,明道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社的社團幹部透露出最難能可貴的環境正義及對自然生物生命的尊重,這個議題已和斑腿樹蛙的監測計畫脫離不了關係,彼此如影隨行,雖然是個兩難問題,但社團的幹部間對生物生命價值意義的默契也帶給大家對生命尊重的省思,這些想法也是大家以後面對新物種或環境時所應嚴肅看待的。感謝明道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社帶給大家的經驗分享及不同的視野,讓除斑偵蒐隊所有成員們的研究功力大增、心得收穫滿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