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退化性失智症(Degenerative
Dementia)
(一)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簡稱 AD)
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具有兩種以上的認知功能障礙,並以記憶功能的持續惡化為主,且無意識障礙。由於最早的病變位置與日常記憶功能有關,阿茲海默氏症的病人除了記憶力喪失外,也可能以妄想、迷路、失用及人格改變表現初發症狀。
發病年齡介於40∼90歲間,最常見於65歲以後,平均存活率約8∼12年。
(二)路易氏體型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此病常常沒有及時被診斷出來、甚至誤診,早期症狀為睡眠異常、視幻覺等症狀,通常患者容易看見小蟲或蛇等視幻覺,然後出現認知功能退化、類似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容易跌倒。
發病年齡為50∼83歲(平均75歲),並以男性患者居多。
(三)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totemporal
degeneration)
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是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
發病年齡為35∼80歲(平均58歲),平均存活率為6∼10年,20∼40%有家族史。
二、血管性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泛指因血管因素造成的失智症,包括多重性腦中風或多發性腦梗塞。多半發生在有中風病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血管危險因子的人身上,除了認知功能退化外,也會出現動作遲緩、步態不穩或失禁現象,因而常被誤診為巴金森氏症。老年人發生第一次憂鬱症,有很高的可能性是失智症的前期,特別是血管性失智症。血管型失智症在東方人身上發生比例較高,較典型的症狀是認知功能呈現階梯式的惡化,並且有起伏現象。
三、混合型失智症(Mixed
Dementia)
退化性失智症與血管型失智症的混合型。
四、其他因素導致的失智症
有些失智症是由特定原因所造成,經過治療之後可能有機會可以恢復,或者稱為假性失智症:
(一)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二)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三)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四)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五)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如果是因為這些原因造成的失智症,在早期發生時,可能是可治療,甚至是可逆性的;然而若未在早期即進行治療,因而造成永久的神經損傷,則患者將無法回復到原來的狀態。

|
▲ 失智症的比例圓餅圖
|
(本圖由組員自行繪製)
|
|
資料來源:
台灣省寧園安養院 http://www.stjoseph.com.tw
邱銘章/湯麗玉(民國98年):失智症照護指南,頁34-39。臺北市。原水文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