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災備災
 

 一、介紹

  1862年,紅十字之父亨利•杜南先生發起紅十字運動時,紅十字會的任務即為平時培訓急救志工、戰時動員志工救護傷兵及保護戰俘與平民。此亦本會於1904年成立初期,最主要的服務項目。隨後各國紅十字會組成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積極投入自然災害救濟服務,培訓能為所用的急救、水上安全、居家照顧志工,並動員志工力量,以改善弱勢族群民眾的生活,並擬定《2010策略》(Strategy 2010)作為20002010年的核心工作事項,包括「推廣人道價值及原則」、「災害應變」、 「災害準備」(簡稱備災)與「社區保健及照顧」。是以紅十字運動救助範圍,經過140餘年發展,已由戰爭及武裝衝突擴展到天然災害與其他人為災害,由緊急救護發展到非醫療救援、災害應變、備災及重建;並將救災備災列為往後十年核心工作事項。


  事實上,不論我們是否情願,災難總是接二連三的發生,我們已不能夠再將災難看成意外,而必須時刻準備它的到來。因此本會亦將備災救災訂為重點工作,積極推行,以為下一次災難的到來,預作準備。本會為有效進行備災救災服務,已經在台灣各縣市成立
25處備災中心,開辦專職人員與志工之災害管理課程﹔辦理志工備災基礎搜救訓練並赴美進階訓練;並根據聯合會標準作業程序編印《備災暨救災作業手冊》與相關訓練手冊,培訓救災志工,使渠希望當有重大災難發生時,紅十字會也能立即出動救難隊伍,提供人道救援的服務

二、備災概論

  依照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發展策略,各國紅十字會均將備災列為優先發展的核心工作項目之一。雖然備災主要是政府的職責所在,本會亦扮演多重的輔助角色,透過與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的溝通及協調,可協助政府改善災害防救相關計畫,使其更符合實際需求,增加整體的效率。
  

    紅十字備災工作是指「為了減少災損而進行準備的方法」。其中包括災情預測、防災、以及運用有效率的應變方式來減緩災害所造成的衝擊。其內容為:

 (一) 協助提升社區內、以至於社會全體針對災害緊急應變機制的功效

紅十字會會議 災區景象

  內容包括:在本會協助下,發展災害預警系統與疏散計畫,並定期測試之;由本會提供災害防救相關政府單位及一般民眾的教育或訓練; 將訓練急救志工團、水上救生志工團及居家照顧志工團,納入救災團隊;並協助社區以至於全國的災害應變對策、準則、編組及實施計畫等。

() 加強社區備災(Community-Based Disaster Preparedness,即CBDP)

  本會致力於協助社區民眾的災害防救教育、備災工作,以及災害發生後以賑濟物資或心理支持等支持當地民眾與社區,以降低災害可能帶來的風險。在此部分,家庭及個人的災害應變計畫,用來處理災害發生時可能發生的緊急狀況,是非常重要的。
本會預定於
2007下半年開展社區備災訓練工作。

 () 協助社區發展組織

  發展備災組織在社區備災工作而言亦非常重要。在我們生活的社區中,每天都有面對災害的風險,包括衛生保健急救知識及社會福利均與吾人生活息息相關。如果社區居民團結起來,成立及運作相關的組織,皆有利於災情減緩與災害應變

三、臺灣地理環境及災害

  從事備災工作,首先必須瞭解台灣易受災害侵襲地區及好發災害之成因,亦即進行弱勢與承受力分析Vulnerability and Capacity Analysis,簡稱VCA)。並依據分析結果,與居住在社區村落中的民眾,研擬與紅十字會合作的社區備災計畫及社區減災(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簡稱CBDRR)計畫。

  臺灣為南北狹長型海島,位於亞洲大陸東南方,北臨日本,南接菲律賓,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屬亞熱帶氣候型態;又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更處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邊緣,因此颱風、地震、豪大雨及土石流等災害之發生與威脅,已成為臺灣無法逃避的宿命。臺灣主要天然災害包括颱風、地震、水災、土石流。主要人為災害則包括火災、空難、毒()災、陸上交通事故等

資料來源:中民國紅十字會-減災備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