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Adobe Flash player
  • 迎燈排的由來

  花壇白沙坑文德宮,傳統迎花燈繞境活動,是全國元宵迎花燈歷史最悠久,根據陳榮昌總幹事的說明迎燈排的活動從清  道光25年
  (西元一八四五年)到今,延續了一百六十八年之久,是台灣民俗活動的瑰寶。它保有了清代至今傳統農村社會
元宵節的民俗風貌,是它最
  可貴之處,與眾不同的事,它後面藏了一段一位翰林孝行的故事。
 
  福德正神,乃全國普遍崇祀之神明,只有花壇鄉白沙坑,福德正神,有獨特之尊嚴仰瞻神像,穿著官袍,頭戴烏紗帽,威儀凜凜,崇稱當境
  老爺,乃本省最著名之地方官神。花壇鄉白沙坑(文德村)曾維楨,乃天生之賢能,幼時勤敏篤學,十三入泮,十六進舉,,參加京城之丙戍
  科大會試,因文章經綸,超群拔萃,榮獲雁塔題名,又殿試典策俱嘉,名列翰林高冊,未幾參加御前之面試欽點,亦即翰林之任官式時,皇

上見新科翰林之背後,立白髮蒼顏老翁忽而不見,訝而垂問曰:「曾卿後面所立老翁何人」,曾翰林奏日:「臣並無帶人上殿,只有結帶轄
境之福德正神香火,藉護考途平」,皇上准奏,若有所悟,翻謂乃卿故鄉之福德正神無疑,似此忠貞顯赫,敕封與翰林同格,並頒給御製烏
紗帽乙頂,由曾翰林代領,是其由來,按曾翰林乃台灣獨一出仕之高官,亦謂開台翰林,而受敕封同格之福德老爺,亦同載于千秋史冊,萬
古流芳。

曾翰林任官後,授內閣大學士,留在京城,歲月流逝,而鄉思時縈夢寐,於道光二十五年時的元宵佳節,曾翰林跟隨皇上遊天街,玩賞花燈,見景傷情,不覺兩淚縱橫,皇上驚訝的問:「曾卿為何流淚」,曾翰林奏曰:『臣早失父親,自幼賴伯父母養育成器,今臣受皇恩優厚,在京享受榮華,而在故鄉之伯父母,年紀老邁無福觀賞如此大迎花燈盛景,乞請辭官還鄉奉養伯父母之晚年,以盡烏哺之報』,皇上十分器重曾翰林,不准辭官,為嘉慰曾翰林之孝行,敕封曾翰林伯父為文都郎,伯母為四品宜人,食祿百石,並執事鑾駕,華蓋全套,可以排鑾入城,又旨賜白沙坑以翰林官神為中心,每年元宵,依照京城半套大迎花燈以娛曾翰林之伯父母,天恩隆重,永續美典,是白沙坑迎花燈之由來,亦乃紀念曾翰林之孝道也。

參考資料:1. 文德宮廟史民國100年整編、彰化、文德宮管理委員會、2011。
             2. 《彰化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3. 《科舉論叢》、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