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廟宇 (一)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號稱「臺灣紫禁城」,為國家一級古蹟,其藝術價值有「台灣之藝術殿堂」、「中國建築學之寶」的美譽,為研究中國建築專家必探訪之地。相傳創建於明朝永曆年問(約西元1653年),堪稱全台最負盛名的寺廟之一。龍山寺規模宏大、格局完整,屬於大型的佛寺共有四進三院,自外而內分別有山門、三川殿、正殿和後殿,其間依序有前、中、後三庭,居間區隔,優美獨特的戲亭則是鹿港龍山寺內最具特色的一項建築。
鹿港龍山寺的創建年代很早,根據民間相傳是在明末永曆七年(西元1653年),由肇善禪師創建。相傳肇善乃福建泉州的苦行僧,他親自雕刻了一尊觀音像,想獻往普陀山。卻在海上遇到狂風暴雨,因緣巧合下來到鹿港。肇善便在鹿港結廬苦修,並且在今日的大有街一帶建立一座廟,此廟便是龍山寺的前身。乾隆51年(1786)武官陳邦光倡議遷建,士紳林振嵩、許樂三主持遷建工程至現址。 1999年九二一地震,龍山寺嚴重受損,正殿屋脊斷落,山門與戲台木柱移位。2001年由政府積極規劃修護,鹿港企業家寶成國際集團總裁蔡其瑞、董事長蔡其建昆仲全額捐資龍山寺主體工程修復經費,期能妥善保存國家文化資資產,為鹿港龍山寺近百年來最大的修復工程。 其建築特色有下列幾項特色: 1.山門 山門的架構非常獨特,全台絕無僅有,是龍山寺最受稱譽的建築之一。最明顯的特色是窄而高,不像一般寺廟的山門強調橫向開展。12根木柱直撐而上,再架上層層相疊的斗栱與枋木,形成牢不可分的整體感。有如由一棟大型統建築所濃縮而成,精巧絕倫。
2.八卦藻井 龍山寺戲台上方的藻井結構,為全台首屈一指的作品,道光11年(1831)重修時所興建,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八卦藻井設立於戲,具有演戲時共鳴的效果,「八卦」也有鎮邪、平安之意。
3.太極八卦窗 龍山寺木雕的傑作,採「透雕」刻法,正反兩面都可觀看,又稱「兩面見光雕」。細看內容,中央兩隻鯉魚,四角是四隻蝙蝠,整體為八邊形,隱喻著「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深長意義。構圖疏朗,主從分明,曲線柔美而不繁複,色澤古雅而不華麗。
(二)天后宮 鹿港天后宮俗稱『舊祖宮』,建於明朝末年,因為媽祖威靈顯赫,信徒日增,於雍正3年(西元1725年),由水師提督靖海侯施琅將軍之侄施世榜獻地遷建於現址。天后宮是鹿港人民信仰的中心,媽祖生日更是無法形容,全臺各地信徒更紛紛前來進香,宮中一年四季香煙不斷,真教人體會出宮廟香火鼎盛,這就是鹿港寶殿天后宮的盛況。
此宮正殿所奉祀的正是媽祖聖母神像,原奉祀於福建省莆田縣湄洲嶼賢良港的天后宮,係湄洲祖廟6尊開基媽之一,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將軍奉旨平臺灣時由祖廟湄洲天后宮恭請為護軍之神渡海來臺奉祀在該宮迄今三百多年全臺僅此一尊人人稱之湄洲媽。 此尊湄洲聖母神像原係粉紅色,自湄洲天后宮開基建廟以至奉祀該宮以來,受香煙薰燒而臉部成黑色,故稱『香煙』面,又稱『黑面媽』。
(三)新祖宮 乾隆51年(1786)11月27日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隔年8月乾隆皇帝特命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嘉勇侯福康安將軍,統領巴圖魯待衛120餘員及水師,由福建崇武澳放洋,於鹿港登陸。福康安將軍所率領的軍隊順利抵達台灣,認為是媽祖的神助庇佑,為感念媽祖的聖靈,於是奏請乾隆,由朝廷賜帑金,於鹿港敕建天后宮。
民國84年敕建天后宮前方興建一座牌樓,進入廟埕後,有一道石板御路,為昔時文武宮員進入廟宇的步道。民國93年6月敕建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新設一座下馬碑,採龍生九子中的贔屭造型,碑文上書有漢文與滿文的「文武官員至此下馬」,以符合官建媽祖廟的規制。
(四)興安宮 興安宮俗稱「興化媽祖宮」,是鹿港最早的媽祖廟。康熙23年(1684)由福建省興化府人移民台灣時,攜帶媽祖香火來台,創建了鹿港地區的第一座媽祖廟,廟名「興安宮」,取其「興化平安」、「興化安寧」之意。 由於此廟是由興化籍人士所倡建,使得興安宮在鹿港地區廟宇林立、他籍人又不願積極介入的情形下,缺乏擴大發展的契機。但也使得興安宮得以保有較多的傳統建築及古物,如全身可自由活動之「軟身媽祖」神像、咸豐元年製造的神桌以及「開臺興安宮全貌」的彩繪古圖等等。
(五)文武廟 鹿港文武廟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三個體組成一大建築群,三座建築物一字排開相鄰,故統稱為「文武廟」。
文祠、武廟 鹿港文祠即為文昌祠,與文開書院相鄰。清嘉慶16年(1811)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出俸祿倡建文祠、武廟,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武廟主祀關聖帝君。 文開書院 清道光4年(1824)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倡議興建書院,泉廈八郊商紳捐資響應,名為「文開書院」,係為紀念明末儒者沈光文,沈光文,字「文開」於荷據時期至台灣從事教育工作,被譽為「開台文化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