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明查暗訪>>實地調查>>崁仔頂漁市
崁仔頂漁市

 

 

首頁 
危機潛伏 
明查暗訪 
一線生機 
心路歷程 
專題簡報 
網站地圖 
參考資料 

 

 

歷史沿革

()緣起

    崁仔頂漁市早在清領時期就已經存在於基隆,因為這個地方是天然的港口,所以大家都會在此處停船登陸。久而久之,旭川河(現在的南榮河)旁邊便聚居了許多人。當然,有人的地方就會產生貿易行為,於是這裡也就出現了市集。

    在基隆港尚未建造之前,現在的慶安宮媽祖廟的廟埕是一片沙灘地,轉角的孝一路因位於石硬港(旭川河)邊坡上的高地,河川跟陸地形成了高低落差的「崁」 ,因此大家便稱孝一路為「崁仔頂」。

    早期的崁仔頂是基隆發展最早的街道,由於接近出海口,人們大多從事魚獲的買賣。其中,在當時因為有一家很有名的商店叫「和興」,也使得現今的行政區域在劃分上屬於和興里。

    基隆港建造之後,所有的漁船都要進到旭川河的岸邊停靠,漁民們必須抬著魚獲爬樓梯到街道上,再委託商家賣魚。

    由於這裡的石階又叫做「崁仔」,所以「崁仔頂漁市」這個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可惜的是石階因為旭川河的加蓋而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google map_keelong.jpg
基隆老地圖(圖片來源:google)


google_pic.jpg
候船室
(圖片來源:google)

() 魚市傳承

    崁仔頂漁市之所以會成為台灣有名的魚獲買賣市集是因為1929年到1931年之間成立了三家魚行,分別是義隆、源成、裕成,目前崁仔頂有三十幾家有營業執照的魚行。

    現在,新鮮漁獲的銷售權在漁會的手上,所以魚行執照上的交易項目就有一個不得從事新鮮漁獲買賣的條文。早期的時候,漁會也曾經在距離崁仔頂不遠的地方成立拍賣新鮮漁獲的分行,但是因為經營不善,沒有多久就結束營業。於是分行就改變買賣新鮮漁獲的交易地點,為了魚商的方便,魚販紛紛轉到崁仔頂,於是新鮮漁貨大量進入崁仔頂的魚行。

google_chen.jpg
振豐魚行
(圖片來源:google)

google_ee.jpg
義隆魚行
(圖片來源:google)
 

販賣產品

    崁仔頂的魚獲林林總總、非常豐富,是台灣批發市場中漁獲種類最多樣的交易場所。

()早期

    一開始,這裡賣的不是新鮮的魚,而是加工過的熟魚和魚脯,從台北的淡水、八斗子、高雄的蚵仔寮、屏東的枋寮等地方的沿海魚寮提供。其中又以熟四破、熟小卷、鹹小卷、鱙仔魚等加工魚貨為大宗。魚脯是鱙仔魚煮熟之後曬乾的魚,所以不會有儲存上的問題,量多的時候就會配銷全台灣,而崁仔頂的魚脯在是台灣最知名的。當時也從日本進口加工過的魚貨配銷,當中以最具口碑。

fish_one_1.jpg
鱙仔魚(圖片來源:google)

fish_two_1.jpg
鹹鰱魚(圖片來源:google)

()進口

    台灣各地的遠洋漁業和近海漁業的漁獲種類應有盡有。北海岸及東北角的沿岸漁業則提供了當天現撈的、新鮮的、活的漁貨。

    進口的魚獲大多都是印尼的、馬爾地夫的、中國大陸的養殖黃魚、挪威和加拿大捕撈的冷藏鮭魚、舊金山的黃金蟹、進口的活龍蝦。甚至還有台灣人專程去馬來西亞養蝦子。這裡還有賣一些加工過的食品,例如:各種的魚漿製品、海菜,甚至潮間帶日漸稀少的生物也買得到。

    通常運來台灣的魚獲都是經由海運,因為空運的海關要檢查比較久,所以為了節省時間和保持新鮮度,大部分的商人都是採用海運的方式。

()魚源枯竭

    現在全世界的魚真的越來越少了。這次受訪的漁民表示:在台灣,以前港口只要開放半天就可以捕到很多不錯的魚貨,可是現在就算開放一整天也不見得會捕到滿意的魚貨。以前有很多魚都是體重超過200公斤的魚,可是現在只要有100公斤的魚就很不錯了。如果要在沿海捕魚的話,還要看季節性,例如:台東沿海的白旗魚要在中秋節過後,大概農曆9月的時候才捕的到。

    而且當所有的漁民都盡量往遠洋去捕魚,就很容易受到天氣的影響。曾有魚販說只要颱風在台灣附近經過,就會因為外海的風浪太大而不能出海,導致將近一個禮拜的漁獲量減少

    也有受訪的魚販說自從去年的日本大地震之後,烏賊、透抽和吻仔魚的魚獲量就變得很少,其實大家都不確定原因,有人說是因為溫室效應,但也有人說只是因為地震。

    氣候的變化以及整個大自然環境的變遷都使得漁民對於未來感到憂心忡忡,畢竟靠天吃飯的行業,漁民最希望的還是老天爺賞碗飯吃。

營業方式

()時間

    從清晨一點到五點,一輛輛載著魚貨大卡車會陸陸續續的抵達市集,將魚貨一箱箱傾卸。凌晨三點左右,孝一路各魚行門前五百燭光黃色燈泡大放光明,水冰的鮮魚蝦蟹,不管是近海捕撈或是空運來臺。依照每隻魚的大小優劣,將所有魚貨排列在地上或架子上,等待顧客上門。通常崁仔頂漁市從一點開始營業,大概都要到早上七點或八點才會收攤。

market.jpg
忠一路跟孝一路路口
(圖片來源:自行拍攝)

()顧客

    三點多左右,買魚的人潮早就已經開始在各個攤位前來回穿梭,尋找想買的魚貨。會來這裡買魚的都是對這個地方稍微有研究的人,例如:不要穿得太漂亮,因為會有很多魚腥味吸附在衣服上。

    因為有著豐富的漁源,所以吸引了來自新竹以北、花蓮、台東…等各地的買賣者,崁仔頂也因此出現了「不夜城」的特殊景觀,更成為台灣漁市的奇葩。

    崁仔頂漁市有一個特色,暑假期間買魚的人潮都比較少,有人說是因為大家都出去玩,也有人說是因為開學要繳學費所以要省錢,總之經過魚販多年的觀察,暑假買魚的人總是特別少,可說市崁仔頂漁市的淡季呢!

market_two.jpg
買魚的人潮
(圖片來源:自行拍攝)

()主要販售對象與買魚秘訣

    崁仔頂漁市賣魚都是以一大籃為單位,因為他們幾乎都是賣給批發商、大賣場、超市、日本料理店或生鮮海產店,很少賣給零售業者的,所以魚販才會說他們其實很少遇到奧客。如果零售業者要買魚的話,魚販是建議找一群人一起買,不然真的會吃不完。

    通常都是以掀腮蓋或是看眼球的地方有沒有霧霧的來判斷魚的新鮮度。當然,除了新鮮度以外客人還會看魚的大小才決定要不要買。

    崁仔頂漁市裡還會有專門的人騎機車拖著一台拖車幫忙買主把他買的魚送到他停車的地方去。

()糴手叫賣

    當地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會有很多的糴手在叫賣。拍賣開始時,賣方通常是三個人一組,主持拍賣的是糴手,另外二人一人拿小本子記帳,另一人收現金找零。糶手會捧著磅秤,開始一籃一籃地叫價拍賣。糶手的喊價方式是沿習日據時代的魚市,價碼通常都是比照昨天的價格,例如:白鯧昨天一斤平均 120 元,他就會從這個價格開始喊起,如果無人問津,再降價喊賣,調整的差距有的是一元、五元或十元。魚價賣得好壞,和糶手有相當大的關係,有經驗的糶手憑著他的敏感度,就可以知道這筆生意會不會成交。現場除了糶手在喊價之外,貨主和熟客也會在一旁討論價錢。

market_three.jpg
一籃一籃不同的魚
(圖片來源:自行拍攝)

market_four.jpg
糴手叫賣成交後
(圖片來源:自行拍攝)

    受訪人說如果客人壓價他們也不一定會賣,但是如果真的遇到奧客就會選擇不要賣給他。他介紹一斤的魚通常都是賣四十或五十塊,但是魚比較少的時候就會賣到一百塊。糴手喊的數字其實只是一斤的價錢,如果有人要買,他們會再把那一籃放到秤子上面秤,秤完才知道總共要花多少錢買。

問題與挑戰

()環境問題

   1.刺鼻的魚腥味

  當人們在一點左右時抵達孝一路跟忠一路的路口就可以看到許多的大貨車開著門開始卸貨。踏進孝一路,便會有一股很濃的魚腥味撲鼻而來,但是就如同俗語所說的「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過了不到5分鐘的時間就會聞不出那些魚腥味了。但是,隔天早晨經過的人卻對這個味道感到非常反感,路人們都覺得這是一種刺鼻而且令人討厭的味道。

2.殘酷的定置網

       一個定置網就要價上億元,而且還是特地請日本人來協助鋪設的,所以颱風天一定要收起來,因為如果壞掉了還得請日本人來幫我們修理。

       定置網是一個很大的網子,把它放在海灣裡做成一個陷阱,魚兒們只要游進來就出不去了,所以只要早上晚上各收一次網就可以抓到許多魚。

       這種網子雖然可以一次抓到很多魚,可是這個網子也有許多缺點。第一,它對我們的沿海生態造成了不小的衝擊;第二,居然要花那麼多錢來鋪設這樣的東西。

catch_one.jpg
在水面上看到的定置網
(圖片來源:google)

catch_two.png
定置網結構圖
(圖片來源:google)

catch_three.jpg
台灣定置網分布圖
(圖片來源:google)

()衛生問題

    有一些養殖的魚類會使用一種叫「孔雀石綠」的化學藥劑。這是一種顏料、有毒物質,或者說是抗生素,常是帶有金屬光澤的綠色結晶體,能溶於酸。他通常被用在魚或蝦的身上,可以用來當作治理魚類或魚卵的寄生蟲、真菌或細菌感染,可以治療水霉病。

    但因為它具有高度毒性和高殘留等副作用,所以在使用的時候,通常只會放一半的份量。

    加拿大在1992年發現人類如果吃到含有孔雀石綠的魚類,就會對健康造成重大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孔雀石綠中的三苯甲烷基團可能會引發肝癌。因此,孔雀石綠被列為第二類危險物品,很多國家都已經禁止使用。

    根據魚販所說,在崁仔頂漁市賣的魚,如果散裝在保麗龍箱子裡的話就是養殖的魚,所以要小心這些養殖的魚到底有沒有含孔雀石綠。

catch_four_1.png            catch_five.jpg
三本甲烷基團
(圖片來源:google)                          孔雀石綠(圖片來源:google)

(三)仿冒魚

     一般來說,平常消費者吃的黃魚稱作黃花魚,由於過度捕撈等因素使得現在市面上黃花魚的數量少之又少,「同等大小的黃魚每斤4元,而黃花魚則為12元」(孫振,2002),因此業者為了賺錢,通常會使用其他種黃魚染色以仿冒。「目前市場上染黃的魚以小黃花魚、黃花魚、黃翅魚、金鯧魚居多」(大眾論壇,2009),這些黃魚和黃花魚外表相似,但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黃花魚有明顯的黃色,而其他種黃魚則是黃中又帶點灰色。由於差異性不高,因此在一般人的眼裡恐怕很難分辨出來。

 

[崁仔頂漁市][江醫師魚鋪子]

台北市立西松高中 藍色小精靈隊製作    創用 CC 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