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在向台灣的遷移過程中,一方面由於遷入地人口及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另一方面也由於其大本營向台灣遷移的路線的差異,從而導致其在台灣各地的分布及形成村落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而言,客家人在台灣的分布,經歷了一個以台南為中心,繼續向南開發,然後再向北發展的先南後北的過程。
客家人移民來台,最初也散佈在台灣西部,後因受到福佬勢力的影響,部分被同化,部分聚集山區,形成方言島。早期的客家人從原鄉來台,大都在打狗港、下淡水港或東港登陸,然後沿著下淡水溪入據屏東竹田、萬巒、高樹、高雄美濃……一帶,稍晚之後才有其他的客家人從鹿港、草港登陸,墾拓彰化、雲林及南投等地,或從崩山港、大安港登陸,入墾大甲、豐原、東勢;或從房裡溪、吞霄溪上岸,墾拓房裡、通宵、白沙屯等地區;或從中港、後瀧港登岸,散居在苗栗一帶;或從竹塹港、紅毛港登陸,開發新竹地區;或從南港、觀音登陸,成為桃園主人的客家人…..。故以目前的現象來看,台灣的客家區可分為北、中、南、東四地區。
◆ 北部地區的客家人:
大都指桃、竹、苗三縣的客家人而言。桃園縣南境的龍潭、平鎮、楊梅、觀音、新屋、八德以及半個中壢市均屬於客家庄;新竹縣除五峰之外,其餘全為客家人的居地;苗栗則以海山線劃分,海線為福佬人的聚落,山線的頭份、苗栗市、卓蘭、公館、大湖、銅鑼、三義、頭屋、南庄、西湖、三灣、獅潭、、泰安,都是純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 中部地區的客家人:
初期包括現今的清水、神岡、豐原、潭子、石岡、新社、東勢及台中南屯一帶,後來受到閩籍移民的壓力,部分留在原地被同化為福佬客,多數則往內山遷移,或者落腳在新社、東勢地區,或者翻山越嶺,進入埔里盆地,最後流落至南投縣的國姓、水里、信義等地區。彰化平原一帶,也曾有過客家人的腳蹤,彰化的埤頭、員林、和美、田尾、永靖,都是客家人墾拓過的地區,原墾的客家人,由於人少勢單,大都被同化為福佬客。雲林沿海的崙背、麥寮,還有少數的部落仍保有操客家話的鄉親。
◆ 南部地區的客家人:
一般都稱為六堆客家人,此乃因朱一貴起事時,聚居高屏溪沿岸的客家人組織成鄉勇,以居住地為單位,分成六堆以進行保鄉為里的重任,此組織後來繁衍為平常的團練組織,六堆乃漸轉化為地域的稱呼。六堆共分為中堆、前堆、後堆、左堆、右堆以及先鋒堆;中堆位於現今的屏東縣竹田鄉,前堆包含長治、麟洛兩鄉,後堆則在內埔鄉境,左堆涵括最南的新埤、佳冬,右堆為高樹及高雄縣的美濃鎮,屏東的萬巒位於這些堆的大後方,鄉勇留在當地無用,大都被徵調為先鋒部隊,故稱先鋒堆。
◆ 東部地區的客家人:
在本省東部縱谷地帶,也有不少客家人聚居期間,但他們大多數是在後期由西部「客庄」遷移過去的,很少從大陸原籍直接遷入該地。日據時代,日本人為了增加種植甘蔗與製造蔗糖的人力,於是從台灣西部招來漢佃來花蓮從事勞力工作,其中大部分是來自新竹的客家人。此外,日本人為了擴建花蓮港,也徵招不少西部的客家人從事勞力的工作,這些都是當時較具規模的族群遷移。移居東部的客籍先民,也曾在富庶的蘭陽平原近山地區留下痕跡,當地十餘座的三山國王廟便是證明。六堆地區的客家人,也有不少受迫於生活壓力,移居花東地區,如今台東的池上、鹿野、關山以及花蓮的鳳林、瑞穗、吉安、玉里、壽豐、富里、光復等鄉鎮,有散居人數不少的客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