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山北路的逸仙公園是國父孫中山先生來臺策劃討伐袁世凱的落腳處,籍貫廣東省香山縣的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直被認定是客家人,逸仙公園內的日式建築國父史蹟紀念館典藏國父史蹟。在現今臺北市立美術館旁的臺北故事屋,其黃色樓房童話造型、東西風兼具,展現老臺北風華,並化身展廳,散發藝文味;其前任主人黃國書是首位客籍立法院長,後半輩子奉獻於立法院。
在客家信仰行腳方面,中正區的晉江街長慶廟 ( 伯公廟 ) 、新竹客家鄉親大本營的通化街福德宮 ( 伯公廟 ) 、大同區的迪化街、中山區的內湖金龍寺吳濁流紀念碑、羅福星抗日基地的和德祠、臺灣新音樂之父張福興晚年掛單的內湖圓覺寺等,客家歷史景點處處可見。
回溯客家先人於唐山過臺灣之後,順著淡水河的水路,逐漸朝北臺灣移民開墾。現在的淡水河口沙灘,以前是個轉運港口,舊名叫做「社寮港」,是現在臺北縣三芝鄉的新庄村所在地。大約兩百六十年前,從福建汀州渡海來臺的客家人,就在這裡上岸,並在離上岸地點不遠處的新庄村陳厝坑溪與大坑溪交會處下方建廟 -- 水口民主公王宮,裡面供奉「民主公王」;這是來自福建汀州的江家,他們的來臺祖江由興,在西元 1760 年,從家鄉帶來的守護神,為了祈求家族安康、五穀豐收。三芝為北海岸客家大鎮,客家人口約占百分之六十,且多為汀州永定人士,但直到今天,留在這裡的客家人,大多不會講客家話了,但是對來自原鄉客家庄的民主公王,還是虔誠祭拜。
此外,在從淡水捷運站出來,順著學府路向上走約莫十分鐘,眼前有座客家古剎-鄞山寺,其亦記錄著汀洲客家來到臺灣開墾的歷史軌跡。渡臺的汀洲客家人將閩西地區客家人獨特的文化信仰-「定光佛」,一併帶入臺灣。淡水鄞山寺建於西元 1822 年,供奉汀洲府守護神-定光佛,是政府指定的第二級古蹟,據民間的流傳,「定光佛」是宋代的一位得道高僧,俗名為「鄭自嚴」。
蜿蜒在新莊平原上的大漢溪,是淡水河最大的支流,也是客家先民進入五股、泰山、新莊墾荒時,乘船所走的水路。新莊、泰山、五股也是客屬先民開墾之地,目前,境內最具客家色彩者,首推新莊的廣福宮 ( 三山國王廟 ) 、泰山的明志書院,以及五股的西雲禪寺。泰山舊名山腳,因座落於平頂山(今林口臺地)之山下,自古依地理環境而習稱之「山腳」,由於境內有大窠坑溪及貴子坑溪流經,具「勢高而近溪澗淡水」之「天泉水堀」地利,為早期客家移民化地為田的首選,而成為新莊平原早期開發地區,客家先人所建的「北臺首學」明志書院位居該鄉,人文薈萃,文風鼎盛。
座落於八里坌觀音山獅頭巖山腰的西雲巖寺,創建於西元 1752 年,歷經多次的重修整建,而成為一座極具客家三合院落形式風格的廟宇,被列為臺北縣第三級古蹟。
此外,中和南勢角、公館、大坪林過去均有客家落角足跡。相傳道光年間,泉州人林章存等人,在昔日新店市「新東里」和「新西里」一帶開墾。並在山胞和漢人往來的大道邊,架設小屋,經營交換物品的商業行為。相對於「店仔街」是屬於新開的商店,乃名「新店」,爾後地方日益繁榮,於是成為今日新店市的地名。
安坑則是過去「暗坑」的客語地名。松山老街區舊名錫口庄,萬華區興德里原名『客仔厝』,這些都是傳聞臺北的早期客家的足跡。在臺北新莊「武聖廟沿革碑」上,碑文有敘述臺北泰山的永定客家貢生胡焯猷,於新庄米市所倡在新莊街上建立奉祀關公的武聖廟,而臺北松山的廣東鎮平客家張穆捐出大量田產來興築此廟,此說明臺北盆地內客家人對信仰的重視。
在客家移民的社會文化歷史中,我們透過古蹟文物的尋根,看到先人如何來安定人心、凝聚族群及客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