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先民世代居住的我國中原地區,曾經是漢、唐文化的中心,是我國歷史上著名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輩出的地方。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漢、唐文化,作為東方文明的象徵,在歷史上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對世界文化的交往,也曾經產生深遠的影響。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尤其是漢民族,都是主要受看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薰陶,儒家思想始終是作為我國歷代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滲透於國家的生活、一切社會活動和人們的思想意識言行之中。由此形成的我國民族的文化意識,其核心主要是儒家的人文精神,這是歷史的必然。
毫無疑義,客家人作為漢民族的一分子,他們所承傳的文化意識,也只能是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然而,任何一個民族或同一民族內部,其文化意識的內涵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或一成不變的。由於人們所經歷的社會發展進程不同,或所處生活環境不同,文化意識也必然有所差別,有所變異。客家人由於他們的歷史經歷跟漢民族其他民系的經歷有很大不同,這就使客家人的文化意識發生了某些方面的變異,而具有跟其他民系許多不同的特點。
有人認為是客家人的遷徙造成了客家人的歷史,這是頗有見地的。同樣可以認為:客家文化意識也是客家人在漫長的遷徙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精神產物。
作為客家文化意識的主要特徵,並起主導作用的核心精神,是儒家的「人文精神」。這種「人文精神」在客家文化意識中的主要內涵及其表現是:把孔孟之道尊為聖賢之道,視「三綱、五常」為處世為人的是非道德標準。
在客家人的意識中最重「忠、孝、節、義」,把不忠、不孝、不仁和失節視為大逆不道.,同時,也極注重「仁、信、禮、智」,把不仁、不信、非禮、非智,視為最大不敬和缺德。這些都集中反映為客家文化意識中對為人處世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
直至今天,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在客家人的意識和行為之中。人們可以看到,這種承傳自我國古代文化思想,主導於客家文化意識的「人文精神」,並沒有由於歷史和環境的變遷有所消滅,而且正由於客家人在千百年來祖祖輩輩所經歷的民族苦難和流移轉徙的艱苦生活境遇,更加強化了這種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們對民族壓迫和對來自任何方面的強權主義的強烈逆反心理,以及對戰勝困難、尋求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諸如齊家、睦鄰、義友的群體觀念和自信自強、開拓進取的主觀奮鬥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在客家文化意識中,不僅有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思想的承傳和深化的一面,更應看到客家文化意識在發展進程中對異體文化意識的吸收、融合、變異的一面。由於客家人在歷史上有看跟其他民系所不同的長期遷徙經歷,這使他們能夠更為廣泛地接觸外界的異體文化,特別自清代中葉以後,客家人大量往世界各地去謀生,客家文化意識也不可避免地要生存競爭中跟各種異體文化意識展開較量,接受檢驗,進行揚長補短,優勝劣汰。他們將民族傳統文化意識中有價值的東西繼承下來,也將各種異體文化意識中有價值的東西吸收過來。
因而,在進入近代以後,客家文化意識中那種既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又富於求實的精神,以及重名節、薄功利,重孝悌、薄強權、重文教、薄無知、重信義、薄小人等為人處世的道德價值觀念,都足以表現為近代客家文化意識的基本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