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的故事
景點的故事
特產的故事
木柵麵線的故事
綠竹筍的故事
鐵觀音的故事
宗教建築的故事
文化的故事
景美溪的故事
 
 

木柵特產的故事

木柵鐵觀音的故事

鐵觀音茶的茶名由來,相傳有二種。第一個是清朝乾隆年間,堯楊人王士讓在他的書房旁邊的荒蕪園圃,看到有株茶樹跟別的茶樹長得不同,於是掘起來另外栽植,後來採下製成茶,發現味道濃郁甘甜,現給皇帝也受到嘉賞。因為這種茶葉顏色像鐵,喝起來像觀音灑下甘霖,所以叫它—鐵觀音。另外一說也是在清乾隆年間,有安溪人魏飲,因為篤信佛教,每天早上必用一杯清茶敬奉觀世音菩薩,菩薩認為他心誠,托夢贈樹一株,魏飲依照夢境到山上,果然看到奇異茶樹一株,於是移植回去培育,所製茶葉香氣獨特,因為茶葉沉重如鐵,又是菩薩所賜,所以名為鐵觀音茶。

鐵觀音茶原產在福建安溪西坪鄉堯陽一帶,若依據傳說從乾隆年(1736年)算起,有將二百年多年的歷史了。而台灣鐵觀音茶的起始,據說是清光緒 21 年(1895 年),唐山茶師從安溪帶來茶苗來台種植繁衍發展起來的。木柵地區的移民本就以泉州府為一不靠海的安溪為主,因此開墾也著重山坡地開發,茶自然成為重要的種植作物。早期帶入茶種的張迺妙茶師,傳承唐山茶師的技藝,移居樟湖,原先製文山包種茶,曾得到金牌獎的榮譽。張迺妙先生原先僅有十二株的鐵觀音茶種,後來在日據時代,為推廣鐵觀音,請張迺妙茶師再次回到安溪,這次帶回上千株茶種,張迺妙與其他茶師即在文山地方教導人們種茶泡茶,其中鐵觀音茶在木柵因此繁衍,持續發揚光大到現在,是台灣最重要的鐵觀音產地。

鐵觀音茶屬輕萎凋的茶葉,發酵程度約 15-30 ﹪,是半發酵茶,製程需特別反復進行焙揉,以求形成特別的喉韻。茶葉經初焙沒有全乾時,用方形布巾包裹揉成球狀,並輕輕用手在布球上轉動揉捻,再將布球放入焙籠以文火慢慢烘焙,以使茶葉形狀彎曲緊結,經反覆焙揉,使茶葉中成份經焙火溫度逐漸轉化形成特殊的香味,鐵觀音茶摘採要用人工方式,烘焙也十分費工,因此味濃醇厚,微澀中有甘味,就算多次沖泡仍能回甘。依據茶業改良場為上品鐵觀音茶所訂的特色是:條索捲曲、壯結、重實,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色澤鮮潤,葉表帶白霜,湯色琥珀,濃艷清澈,滋味醇厚甘鮮,入口回甘喉韻強,香氣馥郁持久,葉底肥厚明亮,具綢面光澤。木柵的鐵觀音只要製茶方法遵循古法,多種茶樹包含武夷、梅占、四季春所製成的,都可以叫鐵觀音,為了區分,真正的鐵觀音茶樹被稱為「正欉鐵觀音」,這也是為什麼在貓空一帶常會看到強調正欉鐵觀音的店面了。


採茶女孩(資料來源 木柵人攝影集-文山社大)

鐵觀音的產季有春茶和冬茶,夏秋兩季的鐵觀音比較苦澀,但目前農委會茶業改良場技術轉移後,現在在中秋前後,因為氣候適宜,木柵便生產鐵觀音紅茶(韻紅),紅茶是全發酵,這時節做出來的紅茶特別清香甘甜,茶農有更好收入,民眾也有不同的口感,是木柵茶區的特色,2011年9月的新聞也有為鐵觀音紅茶做特別的報導。(20110912公視晚間新聞—木柵鐵觀音紅茶)

木柵指南里是台灣鐵觀音茶的發源地和重要出產地,當地的茶農大部份性張,並且有宗親關係,這些茶園分佈在指南里指南路沿線山區上,山區的農家有很多都有提供遊客品茶休憩的服務。

木柵觀光茶園於民國六十九年,經台北市政府輔導農會設置成立,是台北市第一個成立的觀光農園,到現在,這裡還是非常重要的觀光農產地。

我們在貓空,看到非常多與茶有關的指標,除了茶葉中心之外,還有非常多的茶坊,沿途,也都可以看到茶園,甚至曬茶的人家,這裡的美食也都有茶味,像茶油麵線茶料理等等,來這裡,我們真的成了「找茶一族」。

資料來源
張位宜先生口述 張迺妙茶師紀念館
台北城的故事 趙莒玲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82.6月初版
張迺妙茶師紀念館網站 http://living-stone.idv.tw/tea/deftea.htm
台北茶香茶鄉網站 http://www.tea.taipei.gov.tw
木柵休閒農業導覽摺頁 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20110912公視晚間新聞—木柵鐵觀音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