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移居
漢民開墾
日治時代
民國初期
工業時代
捷運來臨
 
 
 
 
 
 
 

 

         淡水地區原來的住民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人,考古學者認為他們就八里十三行文化人的後裔,在淡水河口居住長達兩千年以上,在淡水這邊有幾個大的部落:1.淡水社 2.外北投社 3.圭柔社 4.大屯社 5.小八里坌社。其中小八里坌社的範圍大約是在現今竹圍到關渡一帶,臺北縣地籍資料中,仍有:小八里坌子段竹圍子小段、小八里坌子段外北勢小段、小八里坌子段高厝坑小段、小八里坌子段樹梅坑小段、小八里坌子段內小八里坌子小段、小八里坌子段土地公鼻小段、小八里坌子段關渡埔頂小段,可以看出小八里坌社的原始範圍。相傳三百年多前因平埔族祖居地八里坌 (今為八里鄉)因人口不斷,以漁獵為生的平埔族因觀音山並不是高山大嶺,在狩獵資源非常的有限的困境下,又加八里坌海岸適合大型的船隻停靠,為北台灣對外的天然良港,為控制北台灣的航海,為荷蘭人所佔有,另依說法據《裨海紀遊》所載,八里坌社眾因為遭後壟社(苗栗後龍道卡斯族)原住民攻擊,被迫遷至對岸關渡山麓。因此現今其對岸的淡水鎮仍留有小八里坌山的地名。

在資源不足與外在的侵略的情況下,平埔族的居民不得已大量移居他地。在八里坌平埔族的過程中,經過龍形地區,並在獅子頭(今為八里相與五股鄉的交界),這曾經是淡水河最窄的地方(獅象受口),越過淡水河,到達現在的象鼻頭(關渡媽祖宮附近),平埔族分為兩條路徑遷徙,一部份往夏嘮別(今為台北市北投地區),另一分支則移居到小八里坌(今為新北市淡水區竹圍地區)。而遷移至竹圍地區為山胞熟蕃開墾地區,八里坌堡平埔族所墾殖故稱為小八里坌。竹圍這個位於淡水鎮東南方的小村落,與台北相鄰,以前的竹圍地區包括竹圍里、民生里、福德里、吳仔厝等,在古時候都是小八里坌社的範圍。

 依據相關地方耆老與文史工作研究專家考據,最早移居到竹圍地區的平埔族主要居住在,樹梅坑溪口沿河一帶,並順著樹梅坑溪農耕種植,往大屯山沿山而上到達小坪頂一帶,過著漁牧、狩獵、農耕的生活,在當時樹梅坑溪對其飲水及農耕灌溉非常重重要 。

 

原住民遷入
原住民過著農漁獵的生活
我們研究的成果願意與你一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