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點我開啟快速網頁導覽
基隆舊夢.綠都心-中正公園 首頁
源遠流長 基隆故事 生活休閒 專題簡報
 -都市、現代與公園  -主普壇  -兒童樂園、籃球場  -專題計畫總覽
 -歷史沿革  -基隆史蹟館  -役政公園  -專題計畫要素
 -基隆地標  -二二八紀念碑  -旅客服務中心、活水會館  -貢獻表
歷史風華 宗教名勝 發現未來 文學步道
 -海門天險  -佛門聖地  -問卷分析 文獻資源
 -忠烈祠  -紫氣東來  -人物訪談 心路歷程
 -顏氏宗祠  -民間信仰

 -觀光路線

 

 

海門天險

概 述:

  海門天險,即二砂灣砲台,位於基隆港東側的山上, 二砂灣砲台為抱山式砲台,是清代捍衛台灣北部的門戶,目前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根據《基隆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古蹟修復研究》,海門天險應該是劉銘傳在中法戰爭後的光緒年間所創建的。

  嚴格說來,此處已在中正公園外圍,大多列為獨立的景點,不過在諸多旅遊路線上都將此處與中正公園連為一線,在基隆市政府所設立的中正公園平面示意圖中,也將海門天險納入。

歷 史:

  1840年(道光20 年)中英鴉片戰爭時,清朝派遣姚瑩防守台灣,當時姚瑩根據本地地形,在正對港口的二沙灣山上建築砲台,共設有大小砲墩八座,稱為『海門天險』,派兵駐守。

同治年間,發生了牡丹社事件,當時台灣巡撫沈葆楨決意開始在台灣各地興建砲台。在基隆大沙灣海濱,便有黔軍建造大沙灣砲台,用以加強台灣北部海防。

台灣建省後首位巡撫劉銘傳像,現藏於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翻拍自《崁仔頂文化》

  光緒10年(1884),劉銘傳負責督辦台灣防務時,認為原有的大沙灣砲台的位置無法有效遏阻敵船,而基隆的戰略地位極重要,可說是台北的咽喉之地。因此便計劃在外海口兩岸各增築一座砲台。不過,尚來不及修造完畢,便發生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後,劉銘傳重修砲台,讓兩個砲台區的三門主力砲皆能對北射擊,而其中北砲台區同時可以旋砲回擊基隆內港市區,徹底封鎖敵艦入港側擊,東砲台區則負責監控外海口門,故二沙灣砲台便更改設計為可轉動式砲台,同時防禦外港及內港。

砲台巡禮:

目前二砂灣砲台的建物設置,簡介如下:

1.營門: 是砲台的出入口,由砂岩堆砌而成,城門上陰刻「海門天險」四字門額,正象徵著駐防守軍不凡的氣勢與砲台的險峻,上方建有雉堞,以供火槍手隱避之用,內側左右牆面上各留有一個小洞,是用來安插關城門的方木。

2.營盤區: 是當時軍隊駐紮位置,現在只剩牆基可供後人憑弔。牆由砂岩以人字砌法堆成,格局方正有序。
砲台營門
小組拍攝
營盤區殘存牆基
小組拍攝

3.大階梯: 由砲台區往下走,是一寬廣的石砌階梯,主要是可以迅速的調遣兵員之用。

4.古墓: 位於東砲台區的山邊,共三座,以前是埋葬清代光緒年間駐防兵勇的遺骸,墓碑隱約可見河南、銘字中軍等字樣,可見是劉銘傳的部將。
營門上雉堞
小組拍攝
大階梯
小組拍攝

5.子牆: 以三合土築成,近一人高,可以有效隱匿與保護砲台及人員。

6.阿姆斯壯大砲: 位於東砲台區內,目前砲口已封閉。
仿製古砲模型
小組拍攝
由二砂灣砲台眺望基隆港區景色
小組拍攝

7.彈藥庫: 兩砲位中間設置有半地下式彈藥庫,內部採「回」字形設計,可以提供更好的保護作用。

8.古井: 在北砲台區通往營盤區的路邊,是基隆五大砲台中唯一的地下水井(其他都是蓄水池),是先挖井再於周圍以當地砂岩堆砌而成。
仿製古砲模型
小組拍攝
海門天險入口處,位於基隆市二二八紀念碑附近。
小組拍攝

9.機槍陣地: 分別位於北砲台區及西北角,外形呈馬蹄形,可能是後來才增築的防禦工事,現在各置一尊傳統的中式鐵砲模型。

海門天險

忠烈祠

顏氏宗祠


營舍
小組拍攝
子牆
小組拍攝

回頂端 | 回首頁
Keelung Municipal Anle Senior High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