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

我們將一一介紹儒教這個非宗教的「純然的宗教」。

 

 

儒教,或稱孔教。儒教廣義的概念就是自古流傳至今的儒家思想,而狹義的概念則是民國初年以來的孔教運動。

儒教自漢代以來被奉為官學,其後各個主要朝代,或者主要歷史時期,儒教都是官方指導思想。明清以來,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中國人為求存圖強,發生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運動,同時也對儒教產生強烈懷疑,發起了批判。1912年民國成立之後,對是否再將儒教定為國家思想產生了分歧。革命人士主張不再尊儒,而康有為、陳煥章等人成立孔教會,呼籲將孔教定為「國教」,並得到大總統袁世凱的支持。後因袁世凱稱帝失敗,請定國教運動也沉寂下來。但是康陳繼續在民間傳播孔教,並且還創造了一些宗教化禮儀。

與此同時,以學衡派為首的一批認為傳統儒家思想通過更新能夠適應現代文明的學者,則力圖用現代觀點重新解讀儒家經典,創造「新儒家」。新儒家與康有為和陳煥章的孔教是不同的。

 

儒教的理念

第一,儒教其強烈的社會性,結合社會政治與倫理道德形成一種政、教、德的思想,以「天、地、君、親、師」為崇拜對象,「奉天法祖、君權神授、天人成應」變成了儒教的基本教義。

第二,儒教具有強烈的宗法性,儒教將祖宗崇拜視為第一要事,出家,重視現實社會體制,尤能尊重中國的家庭生活制度教的方針不似道教或佛教的宗教社會化,而是主張社會宗教化,因而更能廣泛抓住廣大的人心。

第三,儒教具有強烈普世性,儒教雖無明確的宗教組織或明顯的崇拜儀式,但它藉社會政治與倫理道德的結合,滲透到大眾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這些功能都是儒教普世效果的體現。

由來

「儒」是春秋時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的、熟悉詩書禮樂而為貴族服務的術士。《說文》:儒,術士之稱。《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儒教以孔子為至聖先師,而有神論者則把孔子神化為承受天命的教主。

儒教思想除了「先王之道」以外,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也很重要。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當中就有很多關於倫理關係的主張,比方說「孝」、「仁」,生活方式上主張節儉、富貴不淫等等。在性別上,認為男女有別,陰陽互補,傳統社會是「男尊女卑」。儒教不主張通過暴力革命來進行社會地位和身份的改變,並且把這看作社會動亂的根源,而主張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建功立業的方式,而政府也安排相應的「選賢與能」的制度。

漢朝孝武皇帝時定為中國官方統治思想,此後2000餘年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古代中國人把儒教叫做「聖教」。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止讀經,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民國早年還曾有「打倒孔家店」的運動,到國民政府時期,又重新尊孔,把孔子祭祀列為國家祭祀。1949年後,中國大陸否定儒家思想,並曾有批林批孔運動,而在台灣則有相反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中國大陸在進入改革開放以後,儒教重新逐漸得到重視。儒教至今對很多中國人的思想依然有很重大的影響。儒教也是古代韓國和越南的官方正統思想,現在儒教對韓國、越南以及日本一些人的思想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主要經典: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大學》,本為《小戴禮記》中之第四十二篇,宋以前未單行。唐韓愈尊

《大學》,其所作《原道》即以《大學》為本而立論。宋司馬光始由《禮記》

中提出,作《大學講義》,並作《中庸講義》(《中庸》原為《小戴禮記》中

之第三十二篇)。然表章此兩篇為獨立之書,而與《論語》、《孟子》合成『

四書』者,則為程先生與朱子。于是經學由六經而一變為四書,成為宋儒之新

經學。

 

《大學》,就是博大的學問,而大學之道包括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

善』三大綱領,『止、定、靜、安、慮、得』六個修養程序,以及『格物、致

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實踐條目。從內在的德智

的修養,到外發的建立功業,將一切做人的道理,闡發得詳明透徹。大學就是

熔儒家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於一爐的博大學問。

 

《中庸》,是中國最精微而實際的人生哲學。所謂『中』,就是『不偏不

倚、無過不及之名』的意思。所謂『庸』,就是『用中為常道也,天下之定理

』的意思。中庸,就是中用的常道。以『性、道、教』為總綱,以『致中和』

為行為實踐的最高準則,以『誠』為內發的原動力,以期臻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成己成物的人生終極目標。

 

《論語》,是一部眾美兼陳的儒學寶典。有聖人傳道行教、講義論道的警

語,也有與弟子們及當世學者問學論道的應答。無論是道德修養、行為規範、

政治教化、立身處世都包容在內,涵蓋的層面,極為廣闊。用語的精簡明達,

說理深中肯綮。可以說,儒家學術思想的體用,都全部融在這部書中。在中國

古代,這是一部人人必讀的書。

 

《孟子》,倡仁義,法先王,拒斥楊墨,尊王賤霸。有時候,用雄渾嚴正

的語氣,闡揚聖道的精義;有時候,用幽默輕鬆的筆調,諷刺時政的闕失。隨

事點化,妙趣橫生。特別是性善的學說,宣達了道德的本原:民為貴的思想,

點明了為政的重心。儘管在專制時代,不為君王所喜,然而,在唐宋以後,卻

光芒四射地矗立學壇,受萬人禮遵。這是一部闡釋聖、發揚儒學的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