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先師

 

 
 



孔子(前552年10月3日或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

(今中國山東曲阜)人,祖籍河南夏邑。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

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

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

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家世

孔子生於周靈王廿年(魯襄公二十二年,黃帝紀元2146年,西元前551年)夏曆八月廿七(現行陽曆9月28日),出生於魯國。孔子的先世可追溯至宋國公室及殷商王室,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鄹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為鄹邑大夫。叔梁紇的元配施氏傳說為孔紇一連添了九個女兒,孔紇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雖然生了一個兒子名為孟皮,卻腳有殘疾。所以孔紇在72歲時三娶18歲的顏徵在,生孔丘仲尼。《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儀容

孔子像 宋·馬遠孔子生而首上圩頂,長成後身長九尺六寸,被稱為「長人」。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即有孔子之名「丘」來源於此的說法。唐朝司馬貞認為:「圩言烏。頂音鼎。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頭頂中部有凹陷。清朝陳立相信此說,「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學家錢穆在《孔子傳略》中也持此說。


早年
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防山。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孔子撫養成人,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打聽到父親葬處,將父母合葬於防。

孔子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他受過季氏家臣陽虎的欺侮,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詳見《孔子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