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的歷史

 

花生小檔案 
花生大小事 
花生種植紀錄 
花生皮影戲 
嗊哩小土豆 
專題簡報 
認識花生花生的歷史花生的種植花生的病蟲害花生與人體
從歷史
     了解花生

花生典故

朱元璋在還沒有當上皇帝前,本是默默無聞、窮

困的年輕人。有一天四處流浪的他露宿於一棵結實纍纍植物

之下,正當好夢正酣,忽然,一串果實掉了下來,重重的擊在

朱元璋的頭上,把睡夢中的他給敲醒,他生氣的破口大罵

「臭花生,為什麼不在地下結果?」說也奇怪,一聽到他的怒斥,花生的果實竟然鑽到土中,從此,大家只會發現結果於地底的花生。

 

俗語:「頂開花,下結籽」,這是描述落花生特殊的生長特性,開花授精後子房柄向下伸入土而後結實。

 

古文中的花生

 

《辭海》:「落花生(Arachis hypgaea)植物名,略名花生,豆科。栽培於沙地,一年生草本。莖蔓延於地上,業為羽狀複業,小葉四片。夏秋間開花,花小,蝶形花冠,黃色。花落時,子房入於地中,生長結實,種子可供食用,又可榨油。」

 

《諸羅縣志》:「土豆,即落花生,出西國;蔓生,花微黃,花有心絲,謝入地,結實一房可二、三粒。用充果品,或以榨油。形如莢豆,一莢三、四子,惟宜沙土。澎人植此尤多;其渣為粕,可糞田;籐可為薪,可飼牛羊,利由溥焉。」

 

《台灣通史》:「土豆:落花生。有數種:曰大花,曰二花,曰鴛鴦,曰鈕仔。蔓生,花黃,結實土中,故名。種於沙園。澎湖最多,嘉、彰近海次之。用以榨油,銷用甚廣。或佐食,或以子煮糖充茶品,臺人莫不嗜之。」

 

 

花生的歷史

 

花生原產於南美洲的巴西、祕魯等地,明神宗萬曆年間傳入我國,到了清朝就栽種的很普遍。漢人入墾台灣,也帶入台灣栽種,成為本省主要雜糧作物之一,亦提供製油的主要原料。

《台海使槎錄》了解花生使用的情形,志書載稱:「田中藝稻之外,閒種落花生(俗名土豆)。冬月收實,充衢陳列。居民非口嚼檳榔,即啖落花生。童樨將炒熟者用紙包裹,鬻於街頭,名落花生包。由上述推知,康熙年間臺民以花生間作種植,有如現在種植油菜當綠肥一樣,以保持地力;當時採收花生用於炒熟後販賣,充為零食。從《台灣縣志》記載發現,「土豆,止於燃火之用,不堪食用也。」當時種植花生作為食用並不普遍,主要用途是榨油,油並不是用於調理食用,大多作為點燈的燃料。

  《台灣志略》〈物產篇〉有關貨品的記載:「油出於落花生」,又在「蔬」類中提及:「落花生為最」,當時花生的種植面積逐漸增多,到嘉慶年間種植普遍,而且壓榨花生油已極興盛,產量頗多,故說「落花生為最」。
  1970年代,花生種植普及全省,面積達33千甲,採收量約55萬石。

 

 

本文參考引用:religion_10.gif

《辭海》、《諸羅縣志》、《台灣通史》、《台海使槎錄》、《台灣縣志》、《台灣志略》、《沙鹿鎮傳統工業發展∼油車仔心鄉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