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仁壽宮營建與五朝王醮

台灣的寺廟往往十幾年就要修葺一次,竣工後,必刻碑以為記,擇期舉行做建「醮」祀典。仁壽宮從明鄭時期建廟以來,經歷五次重修後,於民國六十三年舊廟全部拆除重建,又經歷一次重修保存自今。前後共舉行四次「王船醮」,都是在修葺竣工之後建醮。

 

時間

方式

內容

緣由

五朝王醮

明鄭時期

創建

初僅奉於吳宅。後地方人士多獲帝祐,特念神非廟無以憑依, 人非神莫由庇護,乃有立廟之議。

由爐主吳鳩山發起募捐盛舉,於信眾同心協力下創立廟堂。

 

清雍正二年

西元1724年

增建

增建兩廂,規模始具。

 

 

咸豐四年

西元1854年

修葺

購置十三餘甲土地作為廟產。

 

 

同治六年

西元1867年

 

設惜字局所

 

 

光緒七年

西元1881 年

重修

 

由陳廷魁、林漢宗、莊耆劉壽等人重修。

 

光緒三十一年

西元1905 年

修葺

 

由擔任總董事長兼轅門官及大主會的林桂馨修葺。

舉行五朝王醮

民國二十六年

西元1937 年

重修

 

 

 

民國三十四年

西元1945 年

 

土地放領政策,廟產僅餘三千多坪。

 

 

民國五十年

西元1961 年

重修

 

由管理人許清抄重修

舉行五朝王醮

民國六十三年

西元1974 年

重建

屋損漏水,舊廟全部拆除重建,民國六十四年竣工。

由林宗慶任董事長,經委員會議決,全部拆除重建。

民國六十六年,舉行五朝王醮

民國八十四年

西元1995 年

重修

 

由張主明主任委員重修

舉行五朝王醮

林武成製表

藝術家蔡評飛所繪『仁壽宮』舊廟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