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的樹林市,紅麴大多是用來釀酒,也就是「紅露酒」。台灣光復後那段時間,雖然有吃紅麴的人,但買紅麴的人並不多,也許是因為樹林本身有酒廠,而且是以紅麴為麴菌所釀造的紅露酒非常有名,當地在樹林酒廠工作的員工,會利用便當盒偷偷的夾帶出來使用,不過量也不多,也只是自己家裡或是親人使用。後來,酒廠知道有員工私帶紅麴的情形,在員工下班時會對隨身攜帶的物品加以檢查,如果發現有私帶紅麴的情形,就會將他解僱。

當時,夾帶出來的紅麴並不是釀酒後的紅糟,而是乾的紅麴,就像是目前買得到的「紅麴米」。釀酒後的紅糟在當時屬於製酒後的廢料,也就是所謂的「下料」。早期樹林酒廠在目前樹林市公所的地點附近挖了一個大坑,專門用來放當時生產紅露酒所產生的紅糟。當時那些紅糟主要是讓附近的農民拿回家餵豬。只是,吃紅糟的豬長得又結實又健康,所以來拿的人絡繹不絕,最後只好用發牌的方式來解決,沒有發到牌子的人,就沒有辦法領到紅糟。

後來,台灣藥材解禁,可以從大陸引進相關的中藥材,販賣紅麴的情形才逐漸普遍。早期販賣紅麴的地方以南北雜貨行、中藥行為主。不過,當時吃紅麴的人並不多,根據我們談問的中藥行和雜貨行,他們都表示,來買紅麴的族群大多是福州人和泉州人,而且往往一斤的紅麴,都要賣好幾個月才賣得完。現在,在樹林市公所推動紅麴文化的影響,另外紅麴養生觀念也慢慢受到大家的重視,目前我們訪問到的店家(雜貨行、中藥行),今年單月的最大量就可以達到20∼30斤。

現在,如果要買紅麴的話,除了中藥行和雜貨店以外,樹林市農會的附設超市和製麴公司附設的門市也買得到。

街景

樹林市街道圖/金本豐商行
圖片說明:早期,紅麴的買賣多在中藥行和南北雜貨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