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川
★河川的形成
一條溪流是從一滴雨滴落掉在地面開始。溪流的上源可能是雨滴順著山坡向下流動,與其他的小雨滴匯聚在山坡裡,越積越多而形成。但地面幾乎是透水的,大多數的雨滴很快就會滲入土壤裡或暫時的儲存著,成為地下水的一部份。如果湧出到地面就成了泉水,一條溪流的上源就這樣形成了。小溪流向下流動,匯聚其他的小溪流,逐漸形成一條大河,許多小支流的連接構成了一副像樹枝般的水系,這就是河流的形成 。
一條河川的誕生與成長,絕不是一朝一夕突然發生的,而是由點點滴滴的水匯集形成的。 河川的水源主要來自天空的降雨或降雪,部分來自地下水或泉水。在水循環過程中,河川蒸發形成雲,遇冷後變成雨或是雪的形式再次降落地面,並在地表上刻劃出許多溝渠,河水在在溝渠中形成水道。因為受到地心引力和坡度的影響,河水在水道中會由高處往低處流。在流路中,部分的水會直接蒸發到空氣中,或者由植物的根或土壤所吸收後蒸發;部分的水滲入地表為地下水,最後不被吸收的部分,則形成所謂的地表「逕流」。當期往下在漥溝中流動或由各方向的地表逕流集合而成時,水會越聚越多,形成一條條小河川,而許多小河川又逐漸匯聚,中而可行成一條淵遠流長的河川,最後匯入大海。當這些廣大的海洋將水分蒸發進入大氣,大氣的流動又將雨水或雪水降落到地面上,重新開始水的循環。
河川的機能
圖片來源:我愛河川 http://www.chinatimes.org.tw/river/html/manage/page4_b.html
★台灣河川
臺灣本島的河川以中央山脈為主要分水嶺,東西分流入海。政府基於經營管理需要,將河川區分為中央管河川二十四條水系(不含淡水河),縣管河川(宜蘭、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雲林、屏東、台東、花蓮等十縣)九十一條水系,跨省、市河川三條水系,共計一百一十八條。各河川之中幹流長度最長者為濁水溪(約一百八十六公里),流域面積最大者為高屏溪(約三千二百五十七平方公里)。
台灣河川的特性可簡單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長度不長,流域面積小。
二、流路短促,河床比降頗大,上游多超過1/100,下游則介於1/200至1/500間。
三、降雨集中於5月至10月,水量豐枯懸殊,豐水期流量大,雨季及颱風季節甚至泛濫成災,枯水期細水涓涓,甚至乾竭。
四、集水區地質多屬砂、頁、板岩,質地脆弱,易崩塌,河水含砂量大。
台灣重要河川分佈〈圖片來源:經濟部水利署〉
二、水庫
★何謂水庫
所謂水庫,是指用壩、提、水閘、堰等工程,於山谷、河道或低窪地區所形成的人工水域,透過它可以將河流的水位在高流量時蓄水以防洪災,而後再低流量緩慢放水。如此透過逕流調節以改變自然水資源分配過程的主要措施,稱為水庫。
這些水庫多數都是為了公共給水及灌溉使用,少部分專作發電,有些還兼有觀光遊憩的功能。因此台灣的水庫就好比儲水的撲滿,對台灣水資源調節的貢獻是很大的。
水庫的功用如下:
A.防洪: 尤其在颱風、暴雨來襲時,水庫可以攔阻洪水,降低河川下游所受到的衝擊。
B.水力發電: 利用水力發電是比較環保的發電方式之ㄧ,不像燃煤發電或燃燒天然氣發電會產生空氣污染,更不會像核能發電讓人們有安 全上的顧慮。因此在台灣只要地點適當,往往會建造水庫或水壩利用其水位落差來發電。
C.灌溉: 早期台灣農業的結構著重於農業,而發展農業首重水利。往昔是透過開鑿水圳或挖掘埤塘,以個人或小規模的方式進行。現在則 是以國家的力量於河川或山谷中,建造中大型水庫以滿足農業灌溉所需。
D.公共給水: 隨著工商業繁榮、人口持續的成長,對生活用水的需求有增無減。因此政府以建造水庫的方式提供長期穩定的生活飲用水及 工業用水。
E.觀光旅遊: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於休閒生活愈來愈重視,每當假日來臨,許多人往往會選擇遠離都市塵囂、親近大自 然。而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水庫,由於受到人為干擾較小,加上湖光山色、景色優美,因此很受到遊客的歡迎。
★台灣的水庫
臺灣由於中央山脈高高隆起,東西幅員較窄,所以河川不但流程短,而且坡度陡,使得溪流的河水很快就流到周圍的海洋裡,因此必須借助水庫來幫忙攔蓄,儘量多留住河川裡的水供我們使用。
台灣本島24座水庫分布圖
96環境水質監測年報
http://wqshow.epa.gov.tw/waterqaqc/document/LinkDoc/96年年報摘要版[2].pdf
圖片來源:經濟部水利署 南區水資源局
★水庫的影響
A.自然生態:
水庫完工蓄水後,將原有的河谷、峽谷變成水面廣大的湖泊。這對原本生活在淺灘的水棲、兩棲動物及鳥類而言,隨著棲地的大量減少,會降低存活機會。而迴游性魚類,也因水壩阻斷迴游產卵的路徑,有生存的危機。此外水庫下游的河川水量,受到水庫攔阻而變少,甚至乾涸。當水庫蓄滿水後,當地稀有珍貴的植物 更有遭受滅絕的可能。大面積的湖泊,也會使整個流域的水文系統及氣象狀況產生變化。
B.人文生態:
當水庫蓄水,淹沒區中原有的考古遺址、歷史遺址或景觀點據點會消失不見。而原本賴以生存的社會群體及族群聚落,也將會被逼遷移而解體,因此水庫的興建,對人文生態的影響是相當深遠。
C.加速海岸退縮:
海岸能夠消耗海浪的衝擊,保護海岸背後的沙丘或峭壁,假如從河流帶來補充海岸的砂石減少,將使海岸無法獲得補給,而日漸退縮,加速海岸侵蝕。水庫興建後,會將河川所攜帶的沉積物截留在水庫內,造成
原本由河川輸送,作為補充海岸用的沙石因沉積於水庫,而大量減少。
D.水庫水質變化:
水庫上游附近的農地、林地等,因暴雨沖刷將泥沙即營養鹽等大部分截留在水庫中,造成水溫變化及水質優養化等問題。
台灣的水庫大部分都是自來水的重要水源,不論水量及水質都是維護民眾健康福祉的重要因素。由於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未來台灣水文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也就是發生乾旱及洪澇的機會越來越大,而水庫就是幫助我們防範這些水文災害的重要緩衝器。如果我們不在水庫的保育及管理上加強著力,台灣即使再蓋更多的水庫也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用。所以我們應該努力作好森林的復育工作,來增加水源的涵養;也要加強保護山坡地,避免過度開發,以維護水庫的使用壽命及水質安全。為了台灣水資源的永續發展,這是我們每個台灣居民都應該要盡上一份心力的重要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