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之水

         新化鎮位處於臺南縣之南方,轄域主要是在潭頂溪以南至許縣溪以北之地帶,本鎮以「南二高」為線軸,剛好大致可分成東半部的山區與西半部的平原區。東以潭頂溪與左鎮鄉為鄰,西隔許縣溪與永康市為界,南接關廟鄉、歸仁鄉,北以潭頂溪與新市鄉、山上鄉接壤。
         埤圳水利系統眾多為新化地區的一大特色,公設者有新化郡水利組合之虎頭山圳(虎頭埤)、嘉南大圳既設埤圳之後面港埤及林公潭,私設者有山腳大埤、腳桶埤、考水埤、北勢埤。埤圳眾多,使
新化成為新化郡九個街庄中唯一有兩期田作者。尤其是虎頭埤,不僅供應田作之灌溉用水,也是臺南縣重要遊憩景點。
 

新化地區水資源一覽圖

圖 片來源:大新水噹噹團隊製作

★新化的河流

         新化鎮境內現有五條河川,多為界河,如以許縣溪和永康市及歸仁鄉為界 · 以鹽水溪和新市鄉及山上鄉為界,以菜寮溪和左鎮鄉為界。流入新化平原的兩條河川則為大目降溪與深坑仔溪。除了菜寮溪於山上鄉注入曾文溪外,其餘皆於本鎮西北端與永康市、新市鄉交界處,合流而形成鹽水溪。由於本鎮地勢呈現東高於西、南高於北的形勢,故天然溪流多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或由東南向西北的流向。較重要者為那拔林溪、無名溪(虎頭溪排水線)、許縣溪。

(一)那拔林溪          <正確字應是"那"字上頭再加"廾",但不是每台電腦都能顯示正確,故用"那"字代替>
          古稱木岡山溪。在那拔林段稱那拔林溪,在新市鄉潭頂段稱潭頂溪,那拔林溪的上流為隙子口溪(在山上鄉及左鎮鄉境內)、柯苳坑溪(在左鎮鄉境內)、谷溪、九層嶺溪等,九層嶺溪發源於新化鎮大坑里九層嶺附近,蜿蜓向北流約 2.4 公里至礁坑里東側與左鎮鄉澄山交接處,在此與柯苳坑溪會流後,稱為谷溪;再向西北流約 8.5 公里至千鳥橋附近,與隙子口溪會合後,改始稱為那拔林溪;自此再向西流約5.7公里至新市鄉潭頂後,改稱為潭頂溪,再向西流約 6 . 3 公里後,在豐化橋附近與許縣溪、無名溪等合流,改稱為鹽水溪(古稱新港溪),再柱西流經永康市、臺南市,於安平西北側四草僑附近出海。
  (二)
無名溪(虎頭溪排水線)
        舊稱大目降溪,發源於新化鎮大坑里與龍崎鄉土崎村交界之觀音山附近。排水路呈束南至西北走向,蜿蜓而行約17 公里,流經新化鎮大坑里、礁坑里、知義里、束榮里、護國里、太平里、唪口里、北勢里,
為本鎮流域最廣的溪流。無名溪的兩大支流為鹽水埤溪(古大目降中溪)及虎頭溪(古大目降南溪), 此兩溪於唪口里北側合流而成無名溪,向西流約2.6 公里,在豐化橋附近與那拔林溪(潭項溪)、許縣溪合流,稱為鹽水溪。 (三)許縣溪
         舊名許寬溪,目前為鹽水溪的主流。許縣溪主流發源於龍崎鄉深崛尾,流經關廟鄉北寮、牛稠埔、新埔、歸化鄉八甲、媽祖廟等地,在新化鎮山腳里西南方與歸仁鄉交界處流入本鎮,之後向北流經崙頂里,再向北流,於豐化橋附近與那拔林溪(潭頂溪 》 、無名溪合流而成鹽水溪。許縣溪流經本鎮的長度約為 6 公里,此段大抵為本鎮與永康市的界溪。

         現在的許縣溪,河道淤塞,已經看不到清澈的溪水,已經無法在那兒捉魚兒、摸蛤蜊了。從開運橋(往永康路線)或新灣橋(往大灣敏線)橋面往下看,只剩中間一條蜿蜒曲折的濁水溝,那是上游有工廠排放髒物污染的結果,再看兩旁是雜草叢生或一些農作物,倒是綠意盎然。 這一條許縣溪向北流,到省道豊化橋處,與二條小溪匯合,其一為那拔林溪(古代叫木崗山溪),一為大目降溪,再經鹽水溪出海。早年,這條許縣溪(又名新港溪,因新市屬新港社),可通行船隻到洋子港,對大目降「貿易」,促進地方繁榮,幫助可不小。


鹽水溪流域概念圖
圖片來源:台南縣環保局網站

水系名稱

主流

支流

長度
公里

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簡介

鹽水溪水系

鹽水溪

那拔林溪、虎頭溪排水

41

227

發源於台南縣的大坑尾,流經台南縣的新化鎮、善化鎮、新市鄉、永康市、山上鄉、左鎮鄉、龍崎鄉、關廟鄉、歸仁鄉及台南市的北區、東區、西區、安南區、安平區,而在台南市的安平出海。

 

★新化的水利系統


水利系統可概分為灌溉水路系統與排水路系統兩類

一、灌溉水路系統:

A、倪公埤
        倪公埤修渠於清代雍正九年,為當時本鎮境內最重要的水利設施。據〈倪公修築大埤碑記〉所載。目前已看不到此倪公埤了,僅存一個石埤記載此事。
註:「倪公修築入埤碑記」 , 原立於新化鎮水利分會對向甘蔗園中,即「太子宮」古廟遺址「皇帝窟」埤畔(民權路北端)1985 年傾倒後,移立於今中正路與太平街十字路口西北側之「太子宮」廟東牆外。

倪公埤

圖片來源:大新水噹噹團隊拍攝


B、虎頭埤
         位於本鎮礁坑里虎頭山麓,初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 1846 年)。由地方士紳歐陽安,出資截堵大目降溪上游之茄苓崁溪,興築土堤引水灌溉附近農田為起源; 後於同治六年( 1867 年)由官方改築固定堰堤,並設溢洪道等設施;日本明治三十五年( 1902 年)臺南廳告示認定虎頭埤水庫屬於公共埤圳,當時灌溉面積為 230 公頃:明治三十九年 ( 1906 年)遭地震後,由臺灣總督府補助修復並增建堤防分水門、放水門等設備,擴大灌溉區域;至大正十年( 1921 年)再增高堰堤,水庫灌溉面積約為 560 公頃:昭和十九年( 1944 年)時水庫壩高 15 公尺,長 470 公尺,寬 6 公尺,最高水位標高 37 公尺,防水閘門完 0 . 8 公尺標高 30 . 7 公尺,當時水庫規模大致維持至今。近年來,因丘陵山坡地的開發,水土保持措施不盡理想,造成虎頭埤水庫貯水量減少。由原來能供應 600 公頃的水量減少為 250 公頃。不足水源自民國六十年起,由曾文水庫支援。

虎頭埤記事碑

圖片來源:大新水噹噹團隊拍攝

C、本鎮最重要的人工溝渠為嘉南農田水利會所屬的嘉南大圳南幹支線
        南幹支線係由烏山頭水庫之南幹線所引,為本鎮引烏山頭水源的重要幹線,也是最長的灌溉線路,長度 7 , 735 公尺,灌溉面積 354 公頃,另有五條分線,分別是番子寮分線、北勢分線、洋子分線、大洋分線、大埤分線。嘉南大圳南幹支線由新市鄉潭頂村向南進入本鎮七甲洋地區,流經本鎮護國里、太平里、武安里、豐榮里、全興里、山腳里、崙頂里,之後流入永康市西勢里。嘉南大圳南幹支線在本鎮長度約 7 . 4 公里,負責灌溉本鎮西半部平原地區大部份的農田,對本鎮農業發展助益頗大。

嘉南大圳南段水道   經新化高中旁的嘉南大圳

                                       嘉南大圳南段水道                                                              經新化高中旁的嘉南大圳 <圖片來源:大新水噹噹團隊拍攝>
                                              圖片來源:風涼的旅遊日誌
http://tw.myblog.yahoo.com/fllaia/article?mid=2155&prev=2312&next=1957&l=f&fid=62


D、自清代及日治時期即有修築埤塘的記錄。

         新化丘陵西麓的湖沼中,除虎頭埤水庫外,其南北又有近十處的大小湖沼,較大者如山腳埤,深坑溪的鹽水埤、冷水埤及北勢埤以及中興大學林場的水池。較小者如羊林里的天鵝湖以及多為養殖用途的和人塭池。目前,這些重要的水庫及埤塘多屬嘉南農田水利會管理 · 包括水庫二處:虎頭埤水庫及鹽水埤水庫:埤塘四處:.鳥瓦窯埤、冷水埤、北勢埤與大埤(山腳埤)。


新化冷水埤

                                           圖片來源:大新水噹噹團隊拍攝


二、排水路系統


        本鎮排水系統主要利用許縣溪,再轉流進鹽水溪。所屬的排水路系統主要有營尾大排、大埤大排及烏瓦窯埤放水路。 營尾大排全長 1 , 029 公尺,大埤大排全長 l , 056 公尺,,烏瓦窯埤放水路全長 l , 250 公尺。至於抽水站,則有新化、崁頂、大埤、頭前溪等四座。
大目降溪快流進鹽水溪之處
流經唪口里、北勢里的排水溝

                           大目降溪快流進鹽水溪之處                                     流經唪口里、北勢里的排水溝  <<圖片來源:大新水噹噹團隊拍攝>>


參考資料來源:

台灣小勇腳

<http://readtw.ncl.edu.tw/readtw/County/content.jsp?type=1&city=1001118&cityxmlid=0000012912&CityName1=%E8%87%BA%E5%8D%97%E7%B8%A3&CityName2=

%E6%96%B0%E5%8C%96%E9%8E%AE>

新化鎮志    編著者:管志明、鍾騰、杜正宇等

風涼的旅遊日誌    <http://tw.myblog.yahoo.com/fllaia/article?mid=2155&prev=2312&next=1957&l=f&fid=62>

台灣南部河川的介紹和特徵  < http://www.atlaspost.com/landmark-746929.htm>

台灣主要河川一覽表   <http://163.19.71.1/~s900538/505/5051/class/02/00303.doc>

台南縣鄉鎮市建設發展計畫  <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tainan_county/county/shihwa/shihw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