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大師風範
關於竹子
竹編之美
竹編技法
拜師學藝
採訪紀實
關於我們
計畫簡報
回首頁
 
 

 

序言

 

 

秋週六的午后,天際下著霶霈的大雨,託月英老師的福,事先與張憲平大師約好拜訪時間,否則如此天氣豈不當個煞風景的不速之客。月英老師告訴我這學期,網界博覽會想以「竹編」做主題,我不假思索就回答說:「好啊!」,但在童年的印象中,以為僅是老師傅將竹枝簡單的修整成適當的竹片,再運用簡單的編織技術做成當年科技不發達年代,貧寒人家家中常用的替代器具:像竹床、竹桌、竹椅、竹籃、竹簍、竹笠…等等罷了,好一點頂多修修磨磨上點漆而已,應該很簡單不會有什麼精典鉅作吧!

但拜訪後,讓我整個耳目一新,對竹器的認知,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張大師本人相當的隨意謙和,在他寬敞頂樓的工作室,堆滿一件件用心血與智慧編織而成的竹藝作品,你會詫異竹子怎可能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藝術品。其更拿出多件傑作和大夥分享。本人更從其著作中得知張大師早期承襲家業藺草編織,但偶然的機緣,卻讓他愛上了竹編並浸淫了三十幾年,從開始一知半解,到為追求完美,自我摸索突破,從選材瞭解竹子的肌理,對每一片竹蔑的寬細剖削、輕雅滑軔,無不吹毛求疵,每一作品從整體設計、構圖到運用竹絲篾片的挑、壓、彈、插、繞、穿、插等編技法編作起底、立編、緣口收邊、髹漆、上漆…等事事追求完美嚴謹,也因之使其在1990年即獲得教育部民俗藝術薪傳獎。作品「藤編提籃」更獲故宮博物院收藏,可說是竹工藝界的翹楚,本人有倖聆聽,特將所見所聞予以作序分享。

竹製品之後,為求更瞭解竹編的源流,蒐集很多資料文獻,得知竹編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早在東晉時期浙江嵊縣竹編就有「篾短秋翼蟬」的記載,更有浙江錢山漾良渚文化遺址出土二百多件竹編器物得以佐證。其在民間普遍化始於元末明初時期,盛行於明、清時期,當時的竹編品種就相當繁多。過去安徽、湖南一代更將竹編、雕刻、嵌鑲畫、彩繪、瓷器等藝術特色融為一爐集於一器名揚國際。後因塑膠製品上市,竹編因人工製作,價錢較高,逐漸式微被取代。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才再被重視,其實先人在竹編上的藝術巧思,仍可以配合時代產物,相互搭配,與時俱進再創顛峰。本人認為當下「竹藝」的傳承刻不容緩,否則再幾年它將被時代的洪水所淹沒。後人要見其芳蹤,恐僅能在出土的文物中予以憑弔,你我身為時代人,不得不深思啊!

照南國小校長 林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