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連續接了三個高年級班,許多疑惑接踵而來,時常盤旋心中: |
一、 |
學生在課前的預習活動中,已把生字的部首筆畫及語詞的意義都查好了,甚至於連形音相似的字也都預習了。當孩子們帶著大字報上台報告時,老師在這個教室裡最大的功能好像是維持程序。我要怎麼樣幫助孩子更有效的學習中文浩瀚的辭海?為什麼中學生的國文課程不管文言文或白話文,老師都不用如此逐字逐詞的教讀、抄寫,而學生大部分都能自己寫筆記聽講,乃至於考試寫作文?只因為學生多了一兩歲,就有這麼大的差異嗎? |
二、 |
在新進教師的觀摩教學現場裡,看到不同文體如詩歌和論說文,從課文內容深究到課文結構的分析與寫作,都是一樣的『老師問學生答』。我很懷疑每一篇課文對學生而言,都是這麼艱深難懂,需要老師逐字、、、逐逐段的分析歸納嗎?如此學生就知道怎麼寫作文嗎? |
三、 |
幫助孩子獲得聽說讀寫的能力的方法就是不斷的背誦、抄寫訂正或複述嗎? |
四、 |
課文內容時常出現許多主觀又絕對的矛盾,譬如:「牡丹雖然雍容華貴但未免鄙俗」(六上我國的國花):「小余自從不看電視後功課就突飛猛進」(六上小余看電視)等等,如此單一價值取向的教條式文章比比皆是,課文深究時簡直成了公民或生活倫理課。 |
五、 |
課文深究時,即使我努力提出自認為有價值的問題問學生,總還是覺得自己「明知故問」,師生好像在玩猜謎遊戲,也就是沒有疑問的老師一直提問,有疑問的學生一直找老師要的答案。雖然最後我總會這麼說:「有沒有問題?誰還有問題?提出來我們來討論。」不管學生提不提問,已失去引發學生思考的先機。 |
六、 |
小學生需要把課文結構和修辭辨識研究得那麼清楚嗎?課文的作者是怎麼下筆寫文章的?手冊裡的分析就是作者的想法嗎?沒有文學內涵的文章,怎麼做深入的剖析? |
七、 |
照樣造句對兒童寫作能力有提昇嗎?為什麼這些關鍵句型他們可以被「考」出好成績,卻難得在作文或日記中出現? |
八、 |
為什麼孩子們經過四年紮實的語文教育薰陶,到了五年級時,如果不提醒他們,大部分學生的日記內容總還是寫些日常瑣事,寫得最多的題材是去哪裡玩,很難能夠看到他們紀錄自己在生活中的發現或想法。許多時候,語文能力比較弱的學生,日記是全家人共作的。 |
九、 |
幾乎每一課課文的結論總是教人要做好人好事,好心一定有好報云云。皇天總是不負苦心人嗎?失敗一定是成功之母嗎?為什麼課文內容不能像我小時候讀的小公主、小王子、孤雛淚那麼感人?或像真平、四郎那麼有趣? |
十、 |
如果我一直用這樣的教材和方法教學,複製許多「李玉華的想法」意義何在?教育的目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語文課堂中如何進行-----用什麼教材?用什麼策略? |
|
1991,我請調低年級導師的工作。
我的學生從十來歲的小少年,變成尚有一股淡淡乳香的六歲兒童。我照常的備課、引起動機、進行內容深究以及探討課文形式的結構與修辭,乃至於寫作等等。教學活動都可以依著手冊裡編寫的,順利的教學。但是我又有了懷疑: |
一、 |
孩子們入學前已經說得一口流暢的國語,我怎麼還要他們跟著教材內容學說一些簡單的句型?好像這些孩子不會聽說國語似的? |
二、 |
課文內容幾乎只是敘述一個單純的事件,故事簡短明白到無法引起課文以外的想法,老師的提問顯得很多餘,好像老師自問自答,這樣的教學很尷尬! |
三、 |
大部分學生二年級時,已經知道「先說什麼,再說什麼,最後說什麼」,儘管童言童語,但是自在寫作樂在其中。為什麼高年級學生反而日記幾乎都是流水帳?不喜歡提筆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