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小實小實在小 簡報專題計畫 回首頁 六十風雲 國語實驗 杏壇典範 春風化雨 實小臉譜 網站導覽

 
 
生平誌略
 
張校長希文女士民國前3年(1908)2月3日生於北京,北京輔仁大學畢業,民國37年(1948)底到臺灣。
張校長曾東渡日本留學,歸國後任職中央。對日抗戰時期,在大後方主持「兒童保育院」。由於當時物資十分匱乏,張校長運用各種方法克服困難,仍把保育院辦得有聲有色,成績斐然,全國知名。在保育院的教師、保姆和學生心目中,院長就是智慧的化身。

張校長行憲後被選為第一屆國大代表,到臺灣後再度獲教育團體推選擔任「國大代表」。提到張希文女士,大家自然就想到了國語文教育,每次開會遇到蔣經國先生,經國先生都會問他「校長,我的國語進步了嗎?」張校長是國民大會主席團之一,是蔣宋美齡夫人倚重的人員。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一上午,要參加先總統蔣公的早餐會報,定時與先總統蔣公報告當時教育現況,當時的教育部長與教育廳長,在張校長要去做報告時,都要先來拜訪張校長,請張校長在先總統蔣公面前協助解釋教育現況。

張校長於擔任國大代表另一貢獻,即是在民國38年中央政府遷台後,為建設台灣為模範省,勵精圖治,先總統蔣公巡視中南部小學時,發現有的教師穿著木屐上課,認為有失教師風範。回到台北後,即召教育部張其昀部長,指示如何改進國民教育,提升教師素質。張部長經考慮後,認應改進國民學校從業人員的素質著手。便與當時擔任國大代表的張校長研究如何進行,經研商決定,應設立專責機構辦理國民學校在職教師進修,即日後的「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張校長於民國80年(1991)12月18日卒於臺灣臺北市。
 
卓越的教育家
 
臺灣光復之初,本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會址在南海路植物園內,附設的國語實驗小學,也就選在南海路,以方便委員們到實小指導教學。民國38年(1949),張校長奉令接掌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附設實驗小學擔任第四任校長,主持校務達24年之久。當時張校長身為民意代表,且兼任黨務工作,但對基層的小學教育,認真負責,孜孜不倦,對應興應革的大事一一規劃,對學生們的一言一行也照顧週到,財務公開,用人唯才,氣度恢弘,堅持原則。擔任校長期間重要教育事蹟如下:
一、實驗教學、成效卓著、求新求行
  當時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常務委員王玉川先生(國語實小第二任校長)是一位語言教育家,把研究英語教學三十多年的經驗用在臺灣的國語教學上。他一面編寫教材,一面在國語實小預做實驗教學。雖然限於當時人力物力,未能有具體結論,但完成了一本「國語說話教材教法」。張校長接任國語實小校長後,首先就注意到了這項未完成的實驗計畫,遂與當時教務主任蘇瑞章,研究輔導主任趙繼長共同擬定實驗計畫,並決定於民國39年學年度實施。

張校長領導一批年輕優秀的教師,如蔡雅琳、席淡霞、曹端羣、毓子山、張逸南等教師,用王玉川先生的「國語說話教材教法」和手抄的注音符號教學大綱,以「直接教學法」教說話,綜合法教注音符號的實驗工作,教師自己編寫故事,繪畫插圖,歷經兩次的實驗,並由祁致賢先生(政大教授、國小國語課本(低年級的編著者、國語實小第三任校長)協助,實驗順利完成,祁致賢先生將兩次實驗結果彙編整理,與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何容先生連署,於43學年度(1954)在中國教育學會年會中提出報告,建議教育行政當局「充份利用注音符號」,改編小學國語教材以提高學生語文程度。這個提案獲得教育當局重視,並通令全臺灣省各縣市,自民國43學年度(1954)開始,國小一年級先教說話及注音符號,第十週起再教國語課本,這個教學法一直施行至今。

另一個實驗研究是,國語課本是否要全部注音的研究。當時有兩派的主張,一派認為解決國字難學的方法是課本全部注音;另一派認為不應全部注音,經過一年研究結果,課本全部注音學生的成績,優於課本不注音學生的成績。後來小學一二年級的課本全部注音,應與這個實驗研究有關。

還有即是說話教材的編輯,當時教育界對於課程標準中規定小學設說話科,到底要怎樣進行有效教學感到困難,張校長與學校教師根據學生語言發展的心理,用了一年的時間,分年級編出一套(十二冊)的教材,內容包括生活報告、說故事、講演、辯論等材料,這套教材經過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委員的指導校訂,教育廳的提倡鼓勵,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相當暢銷,甚至發展到東南亞一帶的僑校。
 
二、治校有方、以身作則、知人善任
  張校長非常重視生活教育,尤其是整潔。她時常巡視學生打掃情形,如果覺得學校髒了,就要學生攜帶掃除用具做大掃除活動,常常教室或專科教室較高地方,學生掃不到,學校教師會自己爬上去掃,否則當校長巡視時發現不乾淨會罵人的。

張校長對學生的禮儀服裝也很重視,而自己的穿著,也是高雅整潔,以身作則,所以對學生的制服、鞋子和課業要求嚴格,每個星期都要訓導處檢查學生的制服和鞋子。當時學生們個個穿著白襯衫,藍褲子或藍裙子,整潔美觀,清爽俐落。如果沒有體育課,學生不能穿體育服,皮鞋要擦得亮亮地,她自己會站在校門口檢查,如發現學生制服、鞋子或課業不合要求,或學生放學太吵鬧,校長會傳紙條給教師,約教師到校長室面談,常常會看到教師紅著眼眶走出校長室。

張校長非常注重教師的儀容與衣著,女教師一定要穿旗袍或穿著裙子,不能穿長褲、牛仔褲、涼鞋、運動鞋來學校,上課時不能穿大衣,不能坐著上課。有次有位年輕女教師穿長褲來校,在校園遇到張校長,張校長一定要女教師回去換衣服,女教師表示:「等一下馬上要上課了」,張校長還是堅持年輕的女教師回去換衣服,所遺留課務由教務處派代課處理;另一次有位教師穿著紅衣服到學校,張校長即請教師回家換衣服,張校長認為紅衣服太刺眼,在學生面前晃來晃去,看起來很不舒服。。張校長重視教師的做人處事及衣著行為,要求嚴格,無形中塑造出教師應有的風範。

另外張校長注重團體紀律的要求,有次學校舉行防空演習,規定警報響時全體人員皆要趴下躲避,但是有一位教師仍然埋頭改本子,隔天這位教師就被解聘了。
張校長甄選教師嚴格,重視發音,看過甄選教師的自傳及教案,並觀察教師教學,面談數次之後才決定錄取與否。另外張校長對學校教師信任有加,聘用經過學校同事推薦的人員,使受聘的教師亦都盡職負責,報答厚愛。

張校長重視教師的成長進修,她說:「人必須求進步,不斷的進步;不進步就會被時代淘汰。」因此當時的教師對於校長要求一定要到女師專進修,從開始的怨聲載道,到最後的感恩感謝,學校呈現一片蓬勃的朝氣,實是校長擇善固執的成果。

張校長頭腦清晰,心胸開朗,不注意小事,主張分層負責,但在一般人容易忽略的地方,卻又能照顧的面面俱到。例如學校美化校園,種花種樹修建苗圃等事,原本都是瑣碎小事,張校長會提供意見給負責人員參考,負責人員認為對的,照著去做,認為不合適的,以自己的意思為主,她也不會在意。張校長說:「我最欣賞的,就是有個性,有獨立見解的人;我最看不上的,就是唯唯諾諾,沒有立場不分是非的唯命是從。」

張校長說話像作文,沒有一個贅字,說完話就像一篇文章。

當然張校長也有溫馨的一面。民國38年(1947)左右,國語實小的教職員,大多是大陸來台,張校長看到教師們生活如暫時無法安定,勢必影響教學工作情緒,因此將大辦公室改成教職員宿舍,使每位教師都有屋可住;同時為適應來自南北方不同口味的教師,特別組成兩種不同的伙食團,並由學校津貼煤炭,張校長並且親自搭伙,與教師們一同用餐,給當時住校教師精神上無限的安慰,教師們待生活安定後,更專心致力於教學工作。
 
三、尊重教師、落實教學、薪火相傳
  張校長對教師非常尊重,當時對於教師,無論男女,都稱「先生」,這在當時女教師要奉茶給客人及校長的時代,的確不容易;張校長很少讓教師出去參加外面的活動,認為教師在校內互相研究才重要;不在公共場合指責教師,或捉風捕影;強調教學要認真落實,按部就班,不耍花招,教師要有活力,乾淨最為重要。張校長常在教室後看教師教學,一站四十時分鐘,如果發現教師教學需要改進,會請教師到校長室談一談。

學校有外賓來參觀時,張校長不會預先通知教師有外賓要來,但學校教師發現,當校長帶外賓快要到教室時,音量會特別大聲,督學來學校得先去校長室,才能去看教師上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張校長在國語實小建立了教師間學徒制的關係。年輕或新進教師到校必須先觀摩資深有經驗教師的教學,跟著前輩教師學習。所以新進教師也很自然的跟著年長教師學習,只要下午沒課,年輕或新進教師,就會主動請教資深教師,先寫簡案給資深教師看,修改之後才進行教學。在實小,年長教師的認真教學是年輕教師的榜樣,由於有這樣的制度,新進教師能很快的學習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知能,減少摸索的時間。前輩教師主動帶後進教師,一直是實小教師代代相傳的傳統。

張校長對教師的教學要求嚴格,除了巡堂以外,並且會抽查教師批改學生作業的情形,如發現教師批改作業有遺露之處,會用紅筆圈起來做記號,她要求教師批改作文,一定要仔細眉批、尾批,一點也不能馬虎。

張校長給教師的一句話是「學生喜歡你,就是教學的原動力」。
 
 
四、卓越領導、成就非凡、光耀實小
  張校長在民國62年(1973年)的退休臨別校務會議中勉勵教師:「國民教育工作,在表面上看,可能是平凡的,平淡的,平實的。它在實質上卻關係著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脈,也可以說我們所擔負的任務,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神聖任務,至少我們應當有以上所說的那種抱負,那種希望,那種信心。」

所以在張校長領導下,學校克服各種疑難與挫折,她對於從事實驗工作的行政人員與教師,時時給予工作的勇氣與信心。當時國語實小所實施的實驗成果,研究心得,尤其對於國語科教材教法的革新,不但獲得政府的嘉勉,且通令全國予已採用。

張校長主持國語實小校務24年,期間不僅莘莘學子受其培育成為社會中堅,學校教師亦因共事相處,聆受教誨而發揮專業精神。張校長常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固屬樂事,為師者更應有教無類。」勉勵教師「把愛心化為力量」幫助孩子打開智慧之門;「把耐心化為同情」鼓勵孩子衝破難關。當時小學升初中需要聯考的年代,「國語實小」的學生沒有惡補,沒有體罰,在五育並重的教育環境下,享受正常快樂的童年,培育出很多出類拔萃的人才。

張校長不愧是一個有理想、有學識、有經驗、有魄力的卓越教育家 。
 
國語文教育的先鋒
 
張校長對國語文教育的推廣遍及海內外,放眼現今華語文在世界上形成有形無形的影響力,益加感念張校長的用心、堅持與先知卓見。現分別就張校長在國內外推動華語文教育的重要教育事蹟分述如下:
一、國內推動國語文教育重要事蹟
  (一)創辦「國語日報語文中心」
    民國62年(1973年),張校長自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退休時,正逢「國語日報社」為了宣揚中華語化,使國際人士進一步了解臺灣進步的情形,也為了幫助愛好中國語文人士學習標準中國話,設立了「語文中心」,邀請擔任常務董事的張校長兼任主任,負責主持。張校長於是帶著幾個志同道合的老部下,和一群無處可安排的華僑及學國語的外籍學生,創辦了「國語日報語文中心」為國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再努力。
張校長首先釐定該中心的教學目標為﹕教授中國語文、推行標準國語、弘揚中華語化、增進國際了解。有了目標才不會偏離方向。首先開辦語文班和正音班,其中語文班的招收對象,是來我國進修中文的外籍人士與華僑子弟。至於正音班的教學,以矯正發音、訓練標準國語為目的,故學生不限年齡和國籍。語文中心有國語日報社的支持,學生與日俱增,其中不乏知名人士,如以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李福德,日本產經新聞的採訪群,都因為學習中文而對臺灣的一切有正確的認識,中肯的報導,不致扭曲了政府的形象。
語文中心的師資來自四面八方的精英,除了教學受到肯定,也編輯出版了一系列的國語文教材,在推廣華語文教育上有進一步貢獻。
 
  (二)參與「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研究小組」
    民國73年(1984年)1月張校長與國內從事國語文教學及對語音學有研究之專家學者,應教育部邀請組成專案研究小組,針對民國29年(1940年)訂定之「國語羅馬字」改名為「譯音符號」加以修訂,並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研究小組經多次集會討論研究修訂後,就原公佈之譯音符號,定名為「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與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合併推行,以因應外籍人士及華僑子弟學習中國語文之實際需要。
     
  (三)參與「國語一字多音審定小組」
    民國76年(1987年)7月教育部為解決有關國語一字多音造成從事國語教學者與學習者的困擾,委聘對國語語音學有特殊研究之專家學者及實際從事國語教學之教師,成立審訂小組,委員有張校長希文、張孝裕、李鍌、李殿魁、張文彬、曾榮汾、林國樑、柯遜添、柯劍星、胡建雄、楊秀芳、蔡雅琳等教授與教師,共同組成審音小組,進行多音字之整理與審訂工作,自民國79年7月起,每週六定期開會討論,逐字審訂,務期能達到單純化、標準化的境地,以利國語教學及社會大眾學習之用,前後歷時數載始成。
     
  (四)參與「重定標點符號手冊」編定小組
    由於原先教育部編定之新式標點符號實施時間已久,社會上形成亂用與誤用標點符號的情形日漸普遍,教育部於是邀請張校長希文、李鍌、李殿魁、張孝裕、張文彬、柯遜添、蔡雅琳等教授與教師,組成標點符號編定小組委員,將新式標點符號重新加以修訂以符合時代的需要,並以表列方式,內容說明與用法舉例,皆力求簡單明瞭。
     
二、海外推動華語文教育重要事蹟
  (一)多元推廣海外華語文教育
    張校長為推廣海外華語文教育不遺餘力,如為「北美世界日報」創刊編寫「中華語文專欄-每日一字」,為僑委會函授及空中學校編寫教材,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辭源」一書注音,以及連續推薦教師到海外教學。張校長也受邀參加由史丹佛華語教學中心、中華語文研習所、國立臺灣師大國語教學中心、美國外交學院華語教學中心等聯合主辦的「華語教學研討會」,使得張校長在華語文教育的貢獻倍受重視。

早年張校長和毛子水、趙友培、劉真等教育界先輩成立「中國語文學會」,編印「中國語文月刊」,並陸續出版很多專書,自民國53年(1964)起頒贈「中國語文獎章」給對國語文有貢獻的人士,這對當時默默耕耘的國語教育工作者,實在是莫大的精神鼓舞。
     
  (二)組織發起「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World Chinese Language Association)」
    民國62年(1973),時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的毛松年先生綜觀國際情勢及時代演變,認為華語文將成為世界性的重要語文,華語文教育必須向全世界推廣,但單靠政府的力量推動是不夠的,應該集合大眾的力量及智慧去開拓,以民間力量推廣華語教育,此構想得到張校長、宗亮東、周勝皋、趙友培、彭震球、劉述先、黃建斌諸位先生的支持,發起組成「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World Chinese Language Association)」。11月11日中華文化復興節前夕,「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在台北市僑光堂隆重舉行成立大會,一百餘位國內外華語文教學工作者,齊集一堂,研討海外華語文教育推廣,希望結合全體會員的智慧,推展海外華語文教育,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海外發揚光大,訂定宗旨為研究、推廣、促進華語文教育、弘揚中華文化。並公推張校長為「值理」,因為張校長處事公正、態度熱忱,廣受愛戴。
這個民間學術團體就在張校長領導下,孜孜矻矻,默默耕耘,在海內外華語文教育界建立了新形象,編輯「華文世界」季刊,出版華語教材,培訓華語文師資,舉辦華語文教師及海外僑生回國研習等,都備受肯定。尤其舉辦多次的「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每次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語文教授、學者、教師數百人,發表論文及報告,最後彙編成冊,對日後華語文的研究及教學,影響頗大。
 
 
 
畢生奉獻、名留青史
  張校長卓越的幹才以及深具說服力的談吐,令人誠服,被譽為婦女界的傑出人才。張校長處事分明,有條不紊,對同仁愛護倍至,同仁遇有困難,必酌情予以通融協助;如有外來的麻煩或糾紛,必也盡力為之除擋。所以在愛之深責之切的情形下,教師也難免挨罵,但基本上張校長都是為了教師好。
張希文校長一生奉獻國語文教育,對國家的忠誠,對教育的使命感,感染了周圍的人。從主持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到退休至國語日報社推廣華語文教育,可謂對華語文教育付出畢生之精力,使得華語文教育在世界各地產生一定之影響力;現在我們不論男女老少,不論族群,彼此之間,能用一些共通的語言──國語來交談溝通,表達個人情意,拉近人和人之間距離,減少因語言隔閡而引起的不必要誤會,建立共識以共同為國家社會努力,真的應該好好感謝張校長及過去一起用心盡力的專家學者、實際從事國語教學之教師們所付出的心力與努力。
撰文 / 吳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