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內推動國語文教育重要事蹟 |
|
(一)創辦「國語日報語文中心」 |
|
|
民國62年(1973年),張校長自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退休時,正逢「國語日報社」為了宣揚中華語化,使國際人士進一步了解臺灣進步的情形,也為了幫助愛好中國語文人士學習標準中國話,設立了「語文中心」,邀請擔任常務董事的張校長兼任主任,負責主持。張校長於是帶著幾個志同道合的老部下,和一群無處可安排的華僑及學國語的外籍學生,創辦了「國語日報語文中心」為國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再努力。
張校長首先釐定該中心的教學目標為﹕教授中國語文、推行標準國語、弘揚中華語化、增進國際了解。有了目標才不會偏離方向。首先開辦語文班和正音班,其中語文班的招收對象,是來我國進修中文的外籍人士與華僑子弟。至於正音班的教學,以矯正發音、訓練標準國語為目的,故學生不限年齡和國籍。語文中心有國語日報社的支持,學生與日俱增,其中不乏知名人士,如以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李福德,日本產經新聞的採訪群,都因為學習中文而對臺灣的一切有正確的認識,中肯的報導,不致扭曲了政府的形象。
語文中心的師資來自四面八方的精英,除了教學受到肯定,也編輯出版了一系列的國語文教材,在推廣華語文教育上有進一步貢獻。 |
|
|
(二)參與「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研究小組」 |
|
|
民國73年(1984年)1月張校長與國內從事國語文教學及對語音學有研究之專家學者,應教育部邀請組成專案研究小組,針對民國29年(1940年)訂定之「國語羅馬字」改名為「譯音符號」加以修訂,並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研究小組經多次集會討論研究修訂後,就原公佈之譯音符號,定名為「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與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合併推行,以因應外籍人士及華僑子弟學習中國語文之實際需要。 |
|
|
|
|
(三)參與「國語一字多音審定小組」 |
|
|
民國76年(1987年)7月教育部為解決有關國語一字多音造成從事國語教學者與學習者的困擾,委聘對國語語音學有特殊研究之專家學者及實際從事國語教學之教師,成立審訂小組,委員有張校長希文、張孝裕、李鍌、李殿魁、張文彬、曾榮汾、林國樑、柯遜添、柯劍星、胡建雄、楊秀芳、蔡雅琳等教授與教師,共同組成審音小組,進行多音字之整理與審訂工作,自民國79年7月起,每週六定期開會討論,逐字審訂,務期能達到單純化、標準化的境地,以利國語教學及社會大眾學習之用,前後歷時數載始成。 |
|
|
|
|
(四)參與「重定標點符號手冊」編定小組 |
|
|
由於原先教育部編定之新式標點符號實施時間已久,社會上形成亂用與誤用標點符號的情形日漸普遍,教育部於是邀請張校長希文、李鍌、李殿魁、張孝裕、張文彬、柯遜添、蔡雅琳等教授與教師,組成標點符號編定小組委員,將新式標點符號重新加以修訂以符合時代的需要,並以表列方式,內容說明與用法舉例,皆力求簡單明瞭。 |
|
|
|
二、海外推動華語文教育重要事蹟 |
|
(一)多元推廣海外華語文教育 |
|
|
張校長為推廣海外華語文教育不遺餘力,如為「北美世界日報」創刊編寫「中華語文專欄-每日一字」,為僑委會函授及空中學校編寫教材,為臺灣商務印書館「辭源」一書注音,以及連續推薦教師到海外教學。張校長也受邀參加由史丹佛華語教學中心、中華語文研習所、國立臺灣師大國語教學中心、美國外交學院華語教學中心等聯合主辦的「華語教學研討會」,使得張校長在華語文教育的貢獻倍受重視。
早年張校長和毛子水、趙友培、劉真等教育界先輩成立「中國語文學會」,編印「中國語文月刊」,並陸續出版很多專書,自民國53年(1964)起頒贈「中國語文獎章」給對國語文有貢獻的人士,這對當時默默耕耘的國語教育工作者,實在是莫大的精神鼓舞。 |
|
|
|
|
(二)組織發起「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World Chinese Language Association)」 |
|
|
民國62年(1973),時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的毛松年先生綜觀國際情勢及時代演變,認為華語文將成為世界性的重要語文,華語文教育必須向全世界推廣,但單靠政府的力量推動是不夠的,應該集合大眾的力量及智慧去開拓,以民間力量推廣華語教育,此構想得到張校長、宗亮東、周勝皋、趙友培、彭震球、劉述先、黃建斌諸位先生的支持,發起組成「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World
Chinese Language Association)」。11月11日中華文化復興節前夕,「世界華文教育協進會」在台北市僑光堂隆重舉行成立大會,一百餘位國內外華語文教學工作者,齊集一堂,研討海外華語文教育推廣,希望結合全體會員的智慧,推展海外華語文教育,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海外發揚光大,訂定宗旨為研究、推廣、促進華語文教育、弘揚中華文化。並公推張校長為「值理」,因為張校長處事公正、態度熱忱,廣受愛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