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實小教育生活之回顧與前瞻
受訪者:張書玲 老師
回到國語實小的過去
臺灣光復後,民國35年臺灣省教育廳聘請國語文專家魏建功以及何容兩位先生從大陸來臺灣籌備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魏、何兩位先生又請了許多專家學者來鼎力相助。為了配合國語推行工作,而附設了實驗小學。國語實小那時的全名是「臺灣省立國語推行委員會附設實驗小學」,民國56年國語實小歸屬了臺北市,這才把「臺灣省立」改成了「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
臺灣省立國語推行委員會附設實驗小學第一任校長是方治平女士,她是由教育廳委派的。民國36年228事件爆發,學生江顯楨的父親江丕泉先生,是一位臺籍木材商,提供他在萬華區的房子作為實小教職員的避護所。江先生一直熱心幫助實小處理一些事情,實小教職員對其感恩不已。
四十年代的實小,學校只有八間教室,兩層木造的房屋及十六位教職員。由於實小推行國語教育,實驗創新教學,因此引起各界人士重視。例如那時在臺灣頗有名氣的小兒科醫生郭火炎先生,社會賢達周百鍊先生等都把孩子轉學到實小來就讀。江丕泉、郭火炎、周百鍊三位家長,看見實小校舍太小,於是主動出來與建國中學校長陳文彬先生情商撥讓土地一千坪給實小做操場,陳校長慷慨承諾,當然這件事後來也得到教育當局的批准。
方校長一年後辭職轉往復興小學任職。
實小第二任校長王玉川先生是國語會的委員,王校長是一位語言家,精通多國語言,尤精於語言教學法的研究。他接校長後,親自編寫國語說話教材及教法,並指導任課老師的教學,王校長不善處理學校行政事務,所以半年後離開實小,回到國語會去,不過他的「國語說話教材及教法」書一直編寫下去,成書後教育廳發給全省各國小教師使用。
實小第三任校長祈致賢先生也是國語會的委員,37年2月祁校長接任實小校長,祁校長是教育哲學家,他在任內研究改進注音符號的教學法,老師們用它的綜合法教注音符號,學生快速學會注音符號提早了國語閱讀和寫作的能力,獲益不小。
民國38年8月張希文校長接掌實小,他是實小的第四任校長,張校長具有領導能力,使實小校務井然有序的走上軌道,繼續推展實驗工作,張校長非常尊重老師,同仁們受到尊重就更佳自重,於是自動自發的研究教法,改進教學,實小好像一個大家庭,一片和諧,同仁互相幫助,彼此關切,十分溫馨。
教育部當時修訂國民教育課程標準和教材,請希文校長參與策劃。國立編譯館也請張校長推薦老師編寫國語教學指引,供給各國小教師參考。
民國60年前後,海外僑生與外籍人士很多到臺灣來學國語,僑委會把他們安插到國語實小來隨班附讀。以後學生多了,僑委會希望學校能正式為他們開班授課,於是學校依學生能力分班,請國語發音標準的教師任課。民國62年,張希文校長在實小服務24年後退休。張校長本來就是國語日報的董事,國語日報希望張校長繼續為臺灣的國語文教育效力,特別在國語日報成立語文中心,專門教授僑生及外籍人士的國語文。當時實小的陸和珍、蔡雅琳和張書玲三位老師,追隨張校長去了語文中心。
語文中心每星期一至五教授僑生和外籍人士的國語文,星期六、日兩天教本地學生的作文。國語日報語文中心一直是國內外學生們學習語文的好地方。
實小教師多才多藝
說到當時老師的休閒活動,張老師表示:實小教師很多人多才多藝。例如:陸和珍老師口才機智一流,在臺視主持兒童學藝競賽節目多年,頗受歡迎。實小教師也組成了合唱團,利用課餘時間常在一起唱歌。臺灣電視公司和國立教育廣播電台邀請他們表演,老師們身穿紅、綠色旗袍,精采演出。實小蘇莘林老師精通國樂,擅長二胡和琵琶,她教大家拉二胡,老師們興致勃勃,放學後很多人留下來練習,樂在其中。
故事教學對學的影響
民國36年,張老師進入實小後,只在祈校長任內做了半年的訓導工作。民國37年以後,接下六年級導師工作。當年實小的畢業生都可以順利的考上前三志願:如建中、師大附中、成功中學、北一女和北二女的初中部。實小的教育開放,教師可以依自己的想法設計教學,所以張老師常把童話故事「愛的教育」、「苦兒努力記」、「王爾?故事集」唸給學生聽。張老師要求學生每天寫日記,透過日記增進對學生的了解,也提升了學生對國語文的表達能力。
放學後,張老師常在大禮堂利用風琴教學生唱歌,也把說過的故事編成戲劇表演(以口述方式)。沒想到學生竟能把故事演得生動而逼真。語文教學從低年級的說話學起,到高年級老師的國語文教學進行得十分順利,所以實小學生國語文程度都不錯,而且終身受到故事內容的影響。
學生優秀,回饋社會
張老師感到最欣慰的是國語實小的學生,不但優秀而且有愛心。許多學生回憶自己有愛心,能回饋社會,都說要歸功於童年時聽了不少張老師唸的文學名著。張老師強調年輕時的確花了不少心思在學生身上,今日學生傑出的成就與對社會回饋,讓她感到很安慰。
張老師感念這次的生病,多虧了三位具有愛心的學生們—江顯楨、王正方、鄒培元。
江顯楨在美國鳳凰城是位知名的胸腔外科醫生,退休後在亞歷山大大學義務教授學生解剖學,不但不領鐘點費、車馬費,還捐錢給學校並設獎學金。臺灣發生921大地震,他馬上飛回來,去災區救人,累到自己生病才回去。這次知道張老師生病了,住在臺北的鄒培元把張老師的病情用e-mail傳給他,江顯楨用長途電話給張老師打氣、安慰,並與張老師的主治醫師討論,提供醫療建議,這給張老師很大的力量,使她度過難關。
王正方是美國賓州大學的電機博士,教學多年,因為對電影藝術太有興趣,毅然辭去教職,自編自導自演了多部電影,也得了一些獎。現在也是近七十歲的老人了,沉潛於寫作,也作了一些公益事業。
鄒陪元是甲班學生(當時張老師教乙班)他說張老師曾經代過他幾節課,從那時開始,他就注意到穿著旗袍,留著大辮子,騎著腳踏車的張老師。今年召開同學會,聯絡張老師時知道張老師生病,遂展開一段美國-臺灣的醫療之旅。他與江顯禎、王正方聯絡上,每天e-mail溝通討論張老師的病情,掌握張老師的最新狀況。
鄒培元常常到醫院探望張老師,並獻花給老師,輕聲細語安慰張老師,使張老師得到極大的信心和鼓勵,產生至高的勇氣面對這次疾病,現在張老師能走能說,依然說話清晰、鏗鏘有力,非常感謝鄒培元的溫柔關懷。鄒培元很會唱歌,英文頂呱呱,熱心助人,事業很成功,張老師很慶幸能得到如此優秀學生的關愛。
張老師又想起另一位學生焦璗,她說這次她住院時,焦璗從美國回來,到醫院去探病,聊到往事,焦璗說:「小時候他在教室裡聽了張老師唸的苦兒流浪記只是一部分,他要知道下面的情節,放學了,就到書店去找這本書繼續看下去,看到忘了吃晚飯,直到書店打烊才回家。到家才知道他的父母為了找他還去報警。」焦璗現在是美國的物理博士,今年六月退休,現在他要去幫助窮人與老人,付出他的愛心,這些學生的作為令人感動。張老師說,當年他並不知道這樣教學生,會帶給學生那麼大的影響。張老師感慨地說:目前社會風氣敗壞,為人師者更應加強愛的教育,而不是一昧地灌輸學生課本上的知識也不要不斷地考試。教育愛才能帶給學生深遠的影響。
發揚國語文教育,提升學生語文能力
「國語是人和人之間溝通的語言,我們推行國語時所有的努力都為了提升學生的基本能力。」
張老師強調中文現在已受世界各國的重視,國人更應重視並發揚國語文教育,提升學生的語文程度與內涵才是當務之急。
撰文 /崔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