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小實小實在很小 簡報專題計畫 回首頁 六十風華 國語實驗 杏壇典範 春風化雨 實小臉譜 網站導覽

 

邁向教師的專業之路〜以國語實小為例 ─吳美金 / 國語實小教務主任

2006年吳祥輝的芬蘭驚豔一書出版,引起社會各界關注。芬蘭在世界各種評比都獨占鰲頭,芬蘭憑什麼成功?芬蘭前教育部次長林納(Markku Linna)表示:芬蘭成功,歸功於完善的教育制度,政府和老師、老師和家長之間有完全的信任。芬蘭人訂定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高品質的國民」,芬蘭勝在人的品質。

芬蘭識別—堅持自我價值、務實及確實做好每一件事情、多數尊重少數、創造力等教育策略,掌握了世界的脈動趨勢,創造了國家的藍海策略。以芬蘭經驗及藍海策略的面向,反思國語實小如何在一波波的教改歷程中,創造國語實小經驗,建立實小識別—高品質教師,邁向實小教師專業成長的藍海策略。

 
國語實小教師專業的藍海策略
 
  國語實小是一所未附屬於任何大學的實驗小學,自創校以來,即擔負著教育實驗研究推廣工作的重責大任,在國語實小擔任教師,總是多了一份責任與使命。「藍海策略」一書中所提,藍海策略在打破傳統思維,追求「價值創新」(value innovation)。所以我們思考,面對現今社會多元價值衝擊、各類媒體充斥、家庭功能失調等現象,教育工作日益繁重,要成為一個更好的老師,我們究竟應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如何能堅持教育理想?學校行政與教師間如何成為合作的團隊?如何擁有更好的教學知能,以面對多元需求的學生? 如何在「傳統」與「創新」間追求「價值創新」?如何在「少子化」的威脅中,走出專業成長之路,創造「藍海」?


國語實小綜合過去與現今教育變遷,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自創校以來,歷任校長、主任、老師對於教師專業成長,在面對社會的期待、環境的變遷、未來的發展,總是兢兢業業,努力耕耘。教師對於如何進行團隊的有效運作,如何讓自己成為專業的代名詞,如何培養具競爭力的下一代,一直是念茲在茲的信念。因此學校多數教師總是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各種教育的創新構想,並將這些創新構想融入教學實務中。而學校各項行政措施,總是盡量支持與配合教師的教學需求與理念,以及針對教師使用創新構想時給予持續回饋,讓學校的教育理想得以實現。
國語實小在教師專業成長的路上,不斷嘗試各種策略,改變各種路線,設身處地站在雙方立場與角度,希望學校行政與教師間形成一個支持系統,相互成就。以支持系統為基底,從個人面累積能量,建立價值創新活水源頭;從制度面產生差異化機會,凝聚與發展組織內在動力,目標只有一個,即是培養高品質教師,使高品質教師成為實小識別。

 
項目符號

以下謹就學校教師個人面向與制度面向,分享國語實小在教師專業成長的努力。

 
一、 個人面向--建立價值創新活水源頭
  (一) 實習輔導教師
    自從教師培育政策實施實習制度後,基於教育傳承的信念,每年總邀請教師擔任實習輔導教師,在「教」與「學」的相互關係中成長。
  (二) 校內外進修研習
    不論白天或夜晚,不管學期中或寒暑假,總可看到實小教師奔波於學習成長的路途上,只因為我們相信「教學相長」、「學無止境」與「終身學習」是給學生最好的典範。
  (三) 教師自主讀書會
    教師依據自己的興趣與需求,自組非正式的讀書會,或是協助家長成長的讀書會,也是強迫自己成長的管道之一。
     
  (四) 夥伴教師成長工作坊
    初任或新進實小的教師,學校特別成立夥伴教師成長工作坊,隔週一次利用下班時間,針對學校國語文教學的精神與特色、班級經營的技巧、教材教法的研發等議題,邀請有經驗的教學輔導教師進行經驗分享與傳承,期望夥伴教師儘速適應與融入實小大家庭,了解學校、家長、環境與文化,減少不必要之誤會與挫折的產生。
  (五) 教師自主專業性社團活動
    在體育與音樂性社團為學校社團主流中,實小自然老師因為對自然生態環境一份疼惜的心,與對教育的熱忱,成立了「自然生態小尖兵」社團。藉由培育學生成為自然生態小尖兵,發揮親師共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自然觀察、體驗、科學實驗與設計的能力,學生並且要到各班及校外各相關活動解說自然生態,進行推廣活動,是一個藉提升全校學生對於生態環境的認識與愛護為目的的成長團體。
自然老師在成立與指導自然生態小尖兵過程中,歷經各種困難的克服,問題的解決,親師合作的溝通,在經驗與學養往前跨了一大步。
  (六) 成立研究教師團隊
    國語實小為強化實驗研究的功能,有系統經營學校研究工作,民國88年九年一貫課程實驗開始,組成「研究教師團隊」,邀集有意願的老師擔任研究老師,擔負起部分實驗研究的工作。八年來歷經嘗試、摸索、紛擾、爭執、磨合、溝通、協調等分分合合階段,回顧整個歷程,研究團隊強化並奠定了實小之所以為實小的專業地位,透過研究團隊的努力,建立了教師深度對話的機制,團隊合作的模式,同時產生了真正透過教師自主與對話產生的專業知能。
二、 制度面向--凝聚與發展組織內在動力
  (一) 參與教學輔導教師試辦計畫
    國語實小自九十一學年度起即參與教學輔導教師試辦計畫,並擔任總召集學校,至今已經歷第六個年頭,培訓了三十多個教學輔導教師,由於在教師研習中心共同參加了三至四週的培訓課程,培養了生命共同體的革命感情,目前在學校各學年、各領域,分別擔負起協助學校教師專業成長工作,發揮教育傳承的任務與使命。
  (二) 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計畫
    在自主、自由意願的前提下,參與教育部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計畫,共有四十一位教師受邀自願參加,雖然教學與行政工作如此忙碌與繁重,但實小教師不願在教改的浪潮中缺席,願意在教改藍海中共同航行。
  (三) 落實校內教師教學觀摩研習
    從民國三十五年創校,實小教師即清楚認知,必須擔負起教學與教材教法之創新研發等實驗研究工作。因此六十年來,實小校內教師的教學觀摩工作從未間斷過,只要是國語實小的老師,不管擔任任何領域教學(尤其是國語文領域),都必須經過教學觀摩的淬礪,讓教學的技巧更上層樓。而校內教學觀摩的可貴,在於教師同儕間相互的協助、支持、分享、學習、觀摩與回饋,從觀看別人教學同時,反思自己的教學,無論資深或資淺教師,都願意以無比勇氣接受挑戰,參與校內教學觀摩的規範,這也是「國語實小之為國語實小」無可取代的精神與特色。
  (四) 接受外賓參觀之教學觀摩
    國語實小教師在教學觀摩的磨練,除了面對校內教師外,尚有每年絡繹不絕來自國內外教育團體的參觀,教師依據輪流次序擔任教學,在每一次的教學中,總力求在教學知能上更進一步。
  (五) 辦理暖冬、涼夏工作坊
    長久以來,週三下午的進修是教師在職進修的重要時間,或系列研習,或主題分享、或專題演講,總是盡量滿足教師對知的渴望。
但對於實小教師而言,暖冬、涼夏工作坊,無疑是全校教師可以放下學生、家長與繁重作業批改壓力;能專心一意備課,討論教學計畫,籌畫下學期教學活動,及教學相互分享、回饋的好時機。每年的暑期涼夏工作坊學校教師教學成果分享,已成為教師間對教學經驗分享、交流、了解、學習、回饋的重要進修成長時刻。
  (六) 參與各項實驗研究專案
    參與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計畫--大學與中小學攜手合作」計畫,與東華大學顧瑜君教授合作,以「將合作學習精神融入教師團隊運作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計畫」為主題,探討教師團隊的合作模式與合作學習融入課程的運作。透過每個月與教授深度的對談,建立了教師團隊合作的機制與模式,使教師專業、深度、自主的對話開始萌芽且漸漸成形。
與師大公領系李琪明教授,進行「品德本位校園文化營造」實驗方案,希望透過融入課程的方式,進行品德教育的教學與培養,並經教學實驗後,提出品德教育融入各領域教學的具體實施方式。
  (七) 校際交流與移地學習
   

有別於一般的校際交流活動,實小的校際交流顯得學術許多,在東華大學顧瑜君教授指導與帶領下,我們與花蓮豐裡國小教師,從民國九十三年開始每年皆進行教師的校際交流與教學成果經驗分享。今年更因為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城鄉學習的差異,藉此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辦理了兩校學生移地學習活動,在生命教育與生活體驗學習中,學生感受深刻。

而教師更發揮勇於接受挑戰的精神,在學生移地學習的同時,教師也進行了一場教學觀摩,兩地教師藉由教學的觀摩研討,探討教育的所有可能。
 
團隊運作的困境與解決策略
 

一般而言,礙於現今教育環境,教師與行政多處於對立的狀況,幾乎很少學校教師與行政關係是和諧且合作愉快。然而就現實面言,教師如缺乏足夠的支持系統:職前專業訓練不足,進入職場後未能與同儕夥伴、學校環境及經驗豐富的教師相互提供協助,必然承受較大的壓力與困難。
Hargreaves長期觀察中小學教師指出,中小學教師非正式團體次文化的規範有三:1.教室自主(classroom autonomy):教師在教室內的行為完全自主,教學方法自行選擇與決定,不受外人干擾,形成孤立;即使對其他同事的教學有意見,也不便公然評論。2.忠於同事(loyalty of staff group):同事之間互相信賴,一切言行以維護群體的利益與和諧關係為重。3.平凡的規範(mediocrity norm):同事之間彼此期望在學校工作上保持一致的步調,個人不刻意追求表現,也不希望有人表現太突出或太熱心,是一種「近乎中庸」的規範。(引自陳怡安,2003)
就整個大環境而言,實小當然無可避免也會有此情形發生。例如:當學校欲推動某一政策或實施某一策略,或教師個人想要嘗試新的教學構想,總有老師因個人因素,無法或不想配合,就會有冷眼旁觀或冷言冷語或反諷等尖酸言詞,加諸在想做的老師身上,想做的老師如無堅強的毅力,無比的信心,與對教育不滅的熱忱,必然忍受不了同儕之間的排擠。慶幸的是,實小在學校的特殊性與使命的惕勵下,努力顧及教師不同的需求、感受、認知和價值觀,不斷的凝聚共識,相互體諒,想辦法走出困境,找出共進共榮的途徑。
筆者在行政多年長期觀察發現,善於把握機會參與教師專業成長的老師,比缺乏管道或意願成長的教師,要適應得更好,也更得學校教師同儕與家長的信任與尊敬。
就學校行政與教師之間形成的支援系統而言,實小行政與教師間常善用各類行政與專業研討會議:如學期中定期舉行的擴大行政會報、學年會議、週五教師專業對談、領域會議、導師會議、研究會議、課程發展委員會等,針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做一次次的溝通協調,目的只有一個,藉此機會促進彼此對教師專業的認同與期許,讓學生獲得最好的學習。
一、以自願為基礎,鼓勵教師把握機會,勇於接受自己「不能」,為自己成長找出路。
二、為教師製造成功的經驗,提供教師自我成長的機會。
三、本著民主歷程、共同參與的原則,開誠佈公與教師共同討論,如何在工作壓力和個人興趣之間取得平衡,找到專業成長彼此可接受的模式。
四、體諒教師的難處,建立教師與行政的合作支持系統。
五、因應教師各種不同進修成長需求,成立各項工作坊,辦理各項進修研習。

教師與行政彼此信任,建立合作機制,是促成學校願景實現的最重要因素,學校教師與行政之間,靠的是一顆共同愛校為校的心,所以教師認知:「學生的能力各有不同,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老師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協助學生獲得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這樣學生才能夠進入下個層級的學校學習。」;行政也認知:「教師的能力也各有不同,在新的想法及策略要推出時,特過宣導、溝通、協調使教師參與,尋找克服目前做法(As is)及未來做法(To be)中間產生的困難障礙的方法」,在你來我往、前進後退之間折衝,教師與行政相互感受彼此的立場與善意,相互建立情感與認同,形成共識,更重要的是彼此的信任,為教育的願景與未來共同努力。

 
結語
 

勤奮、努力、勇於接受挑戰、合作、體諒、精益求精是實小教師的特質,追求終身學習、精緻、高品質教育是實小教師共同的價值信念,在專業之路上,我們是相互提攜的好夥伴。教師與行政間,總是互相激勵與支持進行專業成長學校行政為促進教師間經驗的交流與專業對話,適時的提供教師專業成長的資源,邀請教師擔任學習組織的領導者,重視自我專業成長教師對適切發展空間的需求重視教師間團隊的協同參與,並適時提出適當的要求與挑戰,以確保教師專業持續的成長。
麥當勞叔叔(麥當勞創辦人)說:「當你是綠色時,你就會長大;當你成熟時,你就會腐爛。」因此如何持續精進、學習與成長,是現今教師必須面對的壓力與方向。在面對越來越艱難,壓力日益增大的教育環境,上述實小教師的專業成長經驗,可以提供同樣在專業之路前進的教育夥伴,共同追求價值的活水源頭,凝聚發展校園專業成長的動力,為高品質的教育目標,培養優質的下一代國民,共創教育藍海。

 
參考文獻
 
  • 陳佩正譯, Martin-Kniep原著(2002)。成為更好的老師(Becoming A Better Teacher)。臺北:遠流出版社。
  • 黃秀媛譯,W. Chan Kim,Ren'ee Mauborgne原著(2005)。藍海策略-開放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Blue Ocean Strategy)。臺北:天下遠見。
  • 洪蘭(2007)。芬蘭經驗帶來教育省思。臺北:國語日報
  • 吳祥輝(2006)。芬蘭驚艷。臺北:遠流出版社。
  • 陳怡安(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撰文 /吳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