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個人面向--建立價值創新活水源頭 |
|
(一) |
實習輔導教師 |
|
|
自從教師培育政策實施實習制度後,基於教育傳承的信念,每年總邀請教師擔任實習輔導教師,在「教」與「學」的相互關係中成長。 |
|
(二) |
校內外進修研習 |
|
|
不論白天或夜晚,不管學期中或寒暑假,總可看到實小教師奔波於學習成長的路途上,只因為我們相信「教學相長」、「學無止境」與「終身學習」是給學生最好的典範。 |
|
(三) |
教師自主讀書會 |
|
|
教師依據自己的興趣與需求,自組非正式的讀書會,或是協助家長成長的讀書會,也是強迫自己成長的管道之一。 |
|
|
|
|
(四) |
夥伴教師成長工作坊 |
|
|
初任或新進實小的教師,學校特別成立夥伴教師成長工作坊,隔週一次利用下班時間,針對學校國語文教學的精神與特色、班級經營的技巧、教材教法的研發等議題,邀請有經驗的教學輔導教師進行經驗分享與傳承,期望夥伴教師儘速適應與融入實小大家庭,了解學校、家長、環境與文化,減少不必要之誤會與挫折的產生。 |
|
(五) |
教師自主專業性社團活動 |
|
|
在體育與音樂性社團為學校社團主流中,實小自然老師因為對自然生態環境一份疼惜的心,與對教育的熱忱,成立了「自然生態小尖兵」社團。藉由培育學生成為自然生態小尖兵,發揮親師共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自然觀察、體驗、科學實驗與設計的能力,學生並且要到各班及校外各相關活動解說自然生態,進行推廣活動,是一個藉提升全校學生對於生態環境的認識與愛護為目的的成長團體。
自然老師在成立與指導自然生態小尖兵過程中,歷經各種困難的克服,問題的解決,親師合作的溝通,在經驗與學養往前跨了一大步。 |
|
(六) |
成立研究教師團隊 |
|
|
國語實小為強化實驗研究的功能,有系統經營學校研究工作,民國88年九年一貫課程實驗開始,組成「研究教師團隊」,邀集有意願的老師擔任研究老師,擔負起部分實驗研究的工作。八年來歷經嘗試、摸索、紛擾、爭執、磨合、溝通、協調等分分合合階段,回顧整個歷程,研究團隊強化並奠定了實小之所以為實小的專業地位,透過研究團隊的努力,建立了教師深度對話的機制,團隊合作的模式,同時產生了真正透過教師自主與對話產生的專業知能。 |
二、 |
制度面向--凝聚與發展組織內在動力 |
|
(一) |
參與教學輔導教師試辦計畫 |
|
|
國語實小自九十一學年度起即參與教學輔導教師試辦計畫,並擔任總召集學校,至今已經歷第六個年頭,培訓了三十多個教學輔導教師,由於在教師研習中心共同參加了三至四週的培訓課程,培養了生命共同體的革命感情,目前在學校各學年、各領域,分別擔負起協助學校教師專業成長工作,發揮教育傳承的任務與使命。 |
|
(二) |
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計畫 |
|
|
在自主、自由意願的前提下,參與教育部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試辦計畫,共有四十一位教師受邀自願參加,雖然教學與行政工作如此忙碌與繁重,但實小教師不願在教改的浪潮中缺席,願意在教改藍海中共同航行。 |
|
(三) |
落實校內教師教學觀摩研習 |
|
|
從民國三十五年創校,實小教師即清楚認知,必須擔負起教學與教材教法之創新研發等實驗研究工作。因此六十年來,實小校內教師的教學觀摩工作從未間斷過,只要是國語實小的老師,不管擔任任何領域教學(尤其是國語文領域),都必須經過教學觀摩的淬礪,讓教學的技巧更上層樓。而校內教學觀摩的可貴,在於教師同儕間相互的協助、支持、分享、學習、觀摩與回饋,從觀看別人教學同時,反思自己的教學,無論資深或資淺教師,都願意以無比勇氣接受挑戰,參與校內教學觀摩的規範,這也是「國語實小之為國語實小」無可取代的精神與特色。 |
|
(四) |
接受外賓參觀之教學觀摩 |
|
|
國語實小教師在教學觀摩的磨練,除了面對校內教師外,尚有每年絡繹不絕來自國內外教育團體的參觀,教師依據輪流次序擔任教學,在每一次的教學中,總力求在教學知能上更進一步。 |
|
(五) |
辦理暖冬、涼夏工作坊 |
|
|
長久以來,週三下午的進修是教師在職進修的重要時間,或系列研習,或主題分享、或專題演講,總是盡量滿足教師對知的渴望。
但對於實小教師而言,暖冬、涼夏工作坊,無疑是全校教師可以放下學生、家長與繁重作業批改壓力;能專心一意備課,討論教學計畫,籌畫下學期教學活動,及教學相互分享、回饋的好時機。每年的暑期涼夏工作坊學校教師教學成果分享,已成為教師間對教學經驗分享、交流、了解、學習、回饋的重要進修成長時刻。 |
|
(六) |
參與各項實驗研究專案 |
|
|
參與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計畫--大學與中小學攜手合作」計畫,與東華大學顧瑜君教授合作,以「將合作學習精神融入教師團隊運作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計畫」為主題,探討教師團隊的合作模式與合作學習融入課程的運作。透過每個月與教授深度的對談,建立了教師團隊合作的機制與模式,使教師專業、深度、自主的對話開始萌芽且漸漸成形。
與師大公領系李琪明教授,進行「品德本位校園文化營造」實驗方案,希望透過融入課程的方式,進行品德教育的教學與培養,並經教學實驗後,提出品德教育融入各領域教學的具體實施方式。 |
|
(七) |
校際交流與移地學習 |
|
|
有別於一般的校際交流活動,實小的校際交流顯得學術許多,在東華大學顧瑜君教授指導與帶領下,我們與花蓮豐裡國小教師,從民國九十三年開始每年皆進行教師的校際交流與教學成果經驗分享。今年更因為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城鄉學習的差異,藉此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辦理了兩校學生移地學習活動,在生命教育與生活體驗學習中,學生感受深刻。
而教師更發揮勇於接受挑戰的精神,在學生移地學習的同時,教師也進行了一場教學觀摩,兩地教師藉由教學的觀摩研討,探討教育的所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