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 樂器分類 ] [ 吹管樂器 ] [ 拉弦樂器 ] [ 彈撥樂器 ] [ 打擊樂器 ] [ 音樂家的故事 ]

 我國吹管樂器根據發音方法的不同,可分為三類:

 氣息經由吹孔,引起空氣柱的震動而發音:

  笛(Ti)

  簫(Hsiao)

  

 氣息經由哨子,引起空氣柱的震動而發音:

  嗩吶(So-na)

 氣息經由簧片,引起空氣柱的震動而發音:

  笙(Sheng)

 

 

 

 

笛子

笛(試聽笛又名橫吹、橫笛。相傳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後輸入長安。宋朝以後,成為伴奏戲曲的重要樂器。

傳統的笛子,竹製,有六個按音孔,二後出音孔、吹口上端有笛塞。吹奏時,由竹管內空氣柱的震動而發音。其常用音域有兩個八度。

一提到笛,相信您一定想到長笛演奏家賴英里、排笛演奏家張中立。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圓潤,獨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現力豐富,故深受人們喜愛。笛子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是簡音(最低音)為 a1(實際音)和 d2(實際音)的笛子。因為這兩種笛子分別為崑曲和梆子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所以習慣上稱為「曲笛」和「梆笛」。

↑TOP

 

 

約四五○○年前,有個叫伶倫的樂官發明了「律管」,將竹管一端以節封閉,由另一端直吹而發聲,這是簫的前身。到了周朝有人在管壁上開孔而發出不同的聲音,於是有了三孔的「簫」和四孔的「篴」,到了漢朝時,京房再加一後孔,成為五孔,唐朝時傳到日本,叫做 Shakuhachi(尺八 )。到了魏朝又多開一孔,以後就沒再做多大變化。 簫為直吹管樂器,吹口成 V字型,無膜孔、前五後一孔、無底,故又稱洞簫。音色低沉,音域有兩個半八度,常用的簫最低音為 d1。

↑TOP

 

 

嗩吶

嗩吶試聽木管身、銅喇叭、葦哨、按音孔前七後一。可以吞氣不斷音吹奏長音。小嗩吶又叫海笛。莆仙戲之大海笛又稱大籠。福建南管小嗩吶,用麥哨,音色較柔,叫噯仔。加鍵嗩吶有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四種。

嗩吶原是波斯 (今伊朗)、阿拉伯的樂器。嗩吶兩字為波斯語SURNA的音譯。中國自明代始有關於嗩吶的記載。至今在民間婚喪喜慶以及民俗節日中,它是主奏樂器。

流傳各地嗩吶有大的、有小的、有粗曠的、有柔和的、種類甚多,表現力很強。所有管樂器的技巧幾乎都可演奏,它還可以模仿唱腔,以管體,哨子、喇叭口拆開吹奏,各自模 擬不同角色,如老生、花旦等。

↑TOP

 

古時大笙稱為「竽」,小笙稱為「和」。西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上已有關於「和」的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的詩集詩經中也常提到這種樂器。

原為葫盧斗、十四竹管、有複進竹簧。近代改為銅製圓斗。傳統笙一般為十三、十七或十九簧,經過改良後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卅二、卅四、卅六簧等多種。笙常用作伴奏樂器,由於它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亦可用於獨奏。笙是以簧片震動發音,吹吸皆可演奏,且同時可吹出兩音以 下,故可吹奏和聲。

↑TOP

 

塤

塤是中國古代的吹管樂器,歷史久遠,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塤的存在,也寫成「壎」。遠古時期,多以骨、石、陶土為材料製成,亦有以象牙或塑膠為材料者,目前以陶土為最常見,所以在「八音」分類法中,塤屬「土」類樂器。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了一吹孔的陶塤,距今約七千餘年,是目前挖掘出土中最早的塤。

常見的塤呈橄欖形、圓形、橢圓形、魚形和平底卵形等多種形制,除開有一吹孔外,另在塤體上開有一至數個按音孔,音域也隨之改變。在古代,主要用於宮廷雅樂,民間亦有流傳,目前在祭孔音樂和部份民俗音樂中仍被使用,而現代國樂團中也偶而見之。在吹奏時,因吹奏的角度、氣息大小及吹奏力度﹝如平吹、超吹﹞……等因素,都會影響音準,尤其與樂隊的合作時更加困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