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今日風貌地理環境
鐵路世紀

【基隆臨港線小檔案】

由清朝劉銘傳興建鐵路算起,基隆臨港線可以遠溯到一百多年前,在漫長的歷史中,他都是台灣最重要的進出口運輸路線。

基隆在日治時代,位居於台灣與日本的海運要道,所以素有「北台灣玄關」之稱,當時更是台灣第一大港。自 西元1921年之後,基隆港口貿易量始終佔台灣貿易總值一半以上。

當時基隆港區的鐵道並不密集,僅及於西岸碼頭一帶。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受到美軍的炸毀,到大戰結束後 ,國民政府開始修復這些路段,並且興建復興隧道。它在1980年代以前,承載基隆港與火車站的繁忙運輸,承擔著全台進出口貿易的重要任務,也因此成為我們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經濟奇蹟。

台灣光復之後,基隆臨港線仍然以港區西岸為主,但是路線已延伸至外港,沿線支側線遍佈。就文獻上所記載者, 有1955年興建「基隆外港特種碼頭聯絡線」約3公里,另外還有早在1950年修築1.1公里的台肥支線等等。

只是當航空與公路交通日益發達後,加上面臨強大市港合一的呼聲, 許多土地利用勢必轉型,另作規劃。這些台灣曾賴以為生的鐵道,反而被民眾與官方視做阻礙經濟發展與都市改造的阻礙,加上列車班次少,運輸效能不高, 鐵軌與平交道等設施,不免與中山區一帶交通相干擾,所以鐵路局自2000年10月起,分兩階段拆除部份鐵道。

基隆臨港線•復興隧道

臨港線是劉銘傳在1887年建的「基隆-台北線」,還曾經設立過一個三等站。通往基隆港西岸碼頭的復興隧道 曾是全台灣唯一一座鐵公路共用的隧道,堪稱全台一絕,早年這種設計多見於橋樑。當火車進入隧道時,汽車就在外等候。只可惜由於基隆臨港線的衰敗,以往那種火車從大街鑽進隧道 ,又和汽機車並行的畫面,自2003年12月4日起與大家揮別。而包括復興隧道內的路線在內,西6碼頭以後的鐵路路線也已全部停用。

所謂 C型路權
在舊日復興隧道中所見到火車與汽車行駛再同一個路面,辨識所謂「C型路權」─鐵路公用路權, 一般見到的形式主要是火車行駛在鐵軌上,但在鐵軌中間不舖枕木、道渣,改舖設為柏油方便於一般汽機車、行人通行。我們常在國外見到的路面電車, 一些輕軌電車軌道LRT等等,多採這種形式。然而在台灣,蘇然輕軌電車的計畫經常被提出,目前尚未出現路面電車。
而在舊日基隆臨港線與台中港線都 會出現這樣的的畫面,其實原本如復興隧道的形式,只要細心規劃,應是很好的觀光特色,可惜國人一般沒有「軌道運輸至上」的普遍觀念,反而被視為交通與發展障礙,未能及時保留。

基隆車站內
現今火車站內
基隆火車站內2
火車站內號誌樓
舊方向指標
現今火車站景
現今火車站景2
深澳線

基隆臨港線

曙光重現

今昔風華
參考資料

心路歷程

專題簡報

團隊介紹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