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今日風貌地理環境
鐵路世紀
 

基隆臨港線的歷史
 

1890年8月劉銘傳打通了長達235公尺的「獅球嶺隧道」後,台灣第一條鐵路工程 由大稻程正式延伸進入了基隆。而台北至基隆的鐵路則於1891年10月20日正式通車,當時基隆火車站就位於碼頭邊,輸送基隆港口進出口的貨物,這 就是基隆臨港線最初的雛型。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之後,覺得清代的鐵路路線不佳,不利通行,於世著手改善基隆和八堵間的鐵路工程,改 訂路線線、開鑿新的隧道、火車站則至今日所見的位置。至1898年2月13日竹仔嶺隧道完工,新線正式通車後,基隆港的腹地與功能 都大幅提升。

1899年日本人開始建設縱貫線鐵路,而當時鐵路建材都由基隆港、淡水港運輸進 入台灣,為了運輸便利,更加速建設基隆港區鐵路。於1911年5月完成了基隆港1、2號碼頭與臨港線;1917年將路線延伸至牛稠港外, 即今日基隆中山區與仙洞巖一帶;1925年設置仙洞調車場,以利港區貨物列車編組。大體而言,基隆臨港線沿西側碼頭的建設,在日治時期已頗具規模。

1944至1945年間,正值第二次大戰末期,港區遭受盟軍轟炸,許多設施破壞。戰後 ,國民政府著手修復,於1948年修築台肥支線,1952年2月台鐵於仙洞調車場設新碼頭站,位置在今日西12碼頭、中山三路一帶;1955年 更配合基隆港務局修築外港碼頭,並修築外港聯絡鐵道,而鐵公路共用的「復興隧道」便包括其中。

經過這建設,整個臨港線形成環狀鐵道,規模達到頂峰。從這時期直到1980年代, 基隆臨港線都是台灣十分繁榮的經濟命脈,吞吐的貨物、原料伴隨著台灣經濟成長。

》》火車上岸的第一度接觸

早年基隆港繁盛時,臨港線上的列車在基隆站間來來往往,十分忙碌,如今這些景象都已不復見。 最令許多鐵道迷關注的是,昔日台鐵向國外採購的列車與機關車都在基隆港卸貨,上岸後經由臨港線駛入基隆站後,再轉往全國各地服勤,十分方便。

》》雙K交岔道

在基隆港西12號碼頭附近貨運調車場內,有個構造十分特別的雙K交岔道。 這種裝置在台灣,只有在基隆臨港線與台中車站才能見到,可惜在廢線後今已被雜草所湮沒。 而往日的台肥支線,以及許多側線也先後遭到廢線的命運,只能在附近社區的屋旁、巷弄偶爾發現殘跡,景況十分寥落。台鐵鐵軌與台肥支線會合處所行成少有的十字形交岔,因該處平交道的廢棄 當然也永遠消失了。

 

舊號誌
基隆火車站內
基隆火車站內2
停駛後變停車場
被水泥覆蓋的鐵軌
被截斷得鐵軌
臨港線廢棄隧道
深澳線

基隆臨港線

曙光重現

今昔風華
參考資料

心路歷程

專題簡報

團隊介紹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