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的地理環境與桃園的開發:

 桃園縣位於台灣北部,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

 境,氣溫適中且少天災,境內除復興鄉及虎頭

 山丘陵等地外,多為臺地、平原。境內有茄苳

 、南崁等溪流,但因源少流短,缺乏全面化灌

 溉與水運之利。 早期發展概況如下:

 

       桃園近郊的丘陵-虎頭山
         (引自《泛桃舊歲》)

 

 (1)對外陸路交通因山嶺阻隔及恐與原住民 衝突,惟賴大嵙崁溪(即大漢溪,下游匯入

  淡水河)之水運下通新莊、艋舺、淡水等

  地,早期移民亦曾由南崁港溯南崁溪而上,

  進入今桃園市一帶(康熙年間)。桃園縣之

  開拓始於沿海港口南崁、竹圍一帶,漸及縣

  境中南部的桃園市區及西部的楊梅、中壢等

  區域 。

 

  清國乾隆中期桃仔園位置圖
  
(引自《泛桃舊歲》),出於
   《話說乾隆台灣輿圖》,1999年)

 

 

    

 2)漢人入墾以前,縣內平地原住民以平

  埔族之凱達格蘭族為主,不善農稼,荒

  地仍多。乾隆二年(1737)有粵人薛啟龍



  率漳、泉、粵隘丁數百人開墾(註1),其墾

  拓範圍約東自龜崙嶺(龜山),西達崁仔

  腳(內壢),北起南崁,南至霄裡(八德

  )一帶。薛啟龍曾於乾隆六年(1741)與

  霄裡社通事知母六(蕭那英)(註2)集佃建

  置霄裡大圳(桃園大圳的前身),墾業

  具規模。


  桃園大圳今貌【八德廣豐出口段】(簡忠義攝影)
  霄裡大圳是百年桃園大圳的前身,
  也是全台超過2萬公里長的水圳之濫觴。

 

 

  (3)除了自然環境外,影響墾業發展的還有一些人為因素,如:漢人與原住民風俗各異,

   爭端時起;清政府 對來台移民之限制時寬時嚴;瘟疫病魔之虐;以及分類械鬥或盜匪危

   害生命財產等。因為以上問題,而有官制之設置以維治安(註3)、防禦城堡之建立、灌溉

   水利工程的續建(註4)、還有地方官之用心擘劃經營(註5),以及先賢建廟祭祀祈福辟禍

   •••等,這些都有助閩、粵移民接踵而至 ,良田日增,而桃園亦由草店集結到漸次形

   成市街。

     景福宮的信仰係隨移民之到來而有,後來逐漸發展為區域信仰中心;該廟由草創至

   擴建、至鼎盛,實與桃園市的早期開發到逐漸繁榮富裕,甚至族群發展、團結禦侮都有

   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註釋: 

 (1)其實薛啟隆之前,桃園地區在康熙、雍正年間即已有移民入墾開拓在先,如:漳州人藍勇
    、泉州安溪人陳瑜、漳州人郭光天..等;本文之所以只擇記薛啟隆乃因其建置大圳捐地建
    廟
二事影響深遠且與主題相關。
 (2)知母六,見《臺灣歷史辭典》,許雪姬等撰,文建會發行(2004),頁0510
 (3)清乾隆16年(1751)桃仔園設置「三快外館」,任命「總理」掌辦一般民事業務。見《桃
    園市志》
 (4)至乾隆50年(1785)吳仲立等再倡修霄裡大圳竣工,灌溉田園三百餘甲,參閱《景福宮大
    事記》
 (5)如:淡水同知薛志亮,亦為景福宮擴建竣工時(1813)贈匾的官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