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劣化狀況名詞介紹

從事修復工作前,修復師除了修復倫理原則的觀念養成之外,必須具備對文物作品的材料與劣化狀況與名詞有所認識,以建構現況調查前之先驗基礎。

以膠彩畫為例,作品修復前需對作品做初步的劣化狀況判讀,劣化成因通常可分為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兩大主因,由於劣化狀況的嚴重程度是否能夠正確判決,會影響到修復計畫的作業規範與擬定方針,是非常重樣的經驗累積,因而在初期判讀時要謹慎判讀劣化狀況並且慎用專有名詞表達,以避免傳達錯誤、錯判而造成文物修復時受損。

人為因素有皺褶痕、磨損、裝裱不當、後世不當加筆加彩……等,
自然因素則包括脆化、霉斑、剝離、水漬、龜裂、黃化、空鼓……等。
而繪畫劣化情況嚴重時,可能數種因素相互造成、惡性循環,形成複雜損傷狀況。

二、自然因素

(一)、脆化 (見圖5

基底材的絹、紙因環境因素影響、自然老化反應等,導致脆化、顏色焦暗、纖維耐折力低、而出現容易斷裂的現象。

(二)、水漬 (見圖6

指因水害或濕氣引起,水分在畫面上因毛細現象移動時,乾燥後所留下來的痕跡,嚴重時亦會造成顏料溶解、脫落。水漬通常伴隨潮線(tide line,水漬的外輪廓線,也就是水分最後停留的位置),影響畫面美觀。

(三)、黴菌(見圖7

生長在文物表面的真菌,具有不同顏色、形狀及形態。容易在潮濕及通風不良的地方滋生。黴菌對文物的破壞包括在文物表面產生霉斑及降低文物纖維強度及展色劑固定力。

(四)、剝離 (見圖8

媒材中的展色劑因自然老化,或不當外力作用而失去膠合力,導致顏料層與基底材分離、翹起的狀況。剝離一般可分為粉狀剝離、片狀剝離,圖中所示為二種狀況同時發生的案例,是因為作品表面摩擦,造成表面起毛甚至顏料層脫落的現象。

(五)、黃化 (見圖9

基底材本身因酸性物質或裝裱材料含酸性物質而加速老化的劣化狀況之ㄧ。有時候也會因為空氣污染、長期展示、光害產生畫面黃化的現象。

(六)、空鼓 (見圖10

畫心長期因為攤開捲起的動作,加上裝裱結構層之間黏著劑老化失去黏性,造成畫心與背紙有部分分離、鼓起的現象。

(七)、昆蟲排泄物 (見圖11

昆蟲因啃食紙張、絹本或漿糊等物質所遺留下來的排泄物。昆蟲排泄物屬於酸性會破壞文物造成污漬、顏料層變色、褪色。

(八)、變形 (見圖12

裝裱不良或環境溫濕度不穩定的影響下,如畫框變形後擠壓或拉扭作品,造成整體外形改變,平面扭曲等現象,嚴重時會導致作品斷裂。

(九)、褐斑 (見圖13

引起褐斑發生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黴菌或是不良基底材中的金屬雜質造成。尤其溼度過高是引發褐斑主因,因此典藏環境不良的作品常會出現此現象。

(十)、顏料層剝落 (見圖8

顏料單層或多層材質物理性分離或斷裂的現象,常因乾燥收縮、用膠不當或機械性應力造成。

5脆化fragment南景《湖光山色鄉景圖》

6水漬water stain陳壽彝《嬉戲 》

7黴菌mould木下靜涯《花鳥》

圖 8剝離flaking陳慧坤《海邊風景》

9黃化yellowing陳壽彝《海濤》

10裝裱空鼓less adhesive 木下靜涯《花鳥》

11昆蟲排泄物 flyspeck湖光山色鄉景圖《南景 》

12變形distortion盧雲生《鴛鴦 》

13褐斑foxing陳壽彝《海濤》

14顏料層片狀剝落cracking黃水文《南國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