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劣化狀況名詞介紹

從事修復工作前,修復師除了修復倫理原則的觀念養成之外,必須具備對文物作品的材料與劣化狀況與名詞有所認識,以建構現況調查前之先驗基礎。

以膠彩畫為例,作品修復前需對作品做初步的劣化狀況判讀,劣化成因通常可分為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兩大主因,由於劣化狀況的嚴重程度是否能夠正確判決,會影響到修復計畫的作業規範與擬定方針,是非常重樣的經驗累積,因而在初期判讀時要謹慎判讀劣化狀況並且慎用專有名詞表達,以避免傳達錯誤、錯判而造成文物修復時受損。

人為因素有皺褶痕、磨損、裝裱不當、後世不當加筆加彩……等,
自然因素則包括脆化、霉斑、剝離、水漬、龜裂、黃化、空鼓……等。
而繪畫劣化情況嚴重時,可能數種因素相互造成、惡性循環,形成複雜損傷狀況。

 

一、人為因素

通常發生在持拿文物時的不當方法或是裝裱、修復不當,例如:

(一)、皺褶痕(見圖1

彎曲或重複摺疊脆弱的紙張、絹材,導致作品紙張和絹絲斷裂,此現象的斷裂方式有別於撕裂、切斷。掛軸、手卷等通常也會因不當的收捲、存放方式下,而造成裝裱變形擠壓產生摺痕,繼續進化則會發生裂痕嚴重時甚至斷裂。

(二)、孔洞、破洞(見圖3

由於裝訂、人為疏失、蓄意破壞或是昆蟲啃蝕,而造成紙張部分缺失。修復時缺失部份須以相同或類似材質予以填補。

(三)、油漬(見圖4

畫家使用油性媒材如印章等,造成畫作上有半透明的現象出現,有時也會因為食物油質掉落在作品上所造成,會引起顏料變色、基底薄化、生物蟲害等。

1皺褶痕fold 南景《湖光山色鄉景圖》

2裂痕tears 許春山《臺灣梅花鹿》

圖 3破洞hole 吳詠香《仿宋人岳陽樓圖》

圖 4油漬oil stain 木下靜涯《台灣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