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風格  ►服飾特色  ►飲食習慣  ►相關工藝  ►主要祭典
 

  ► 建築風格
 


阿美族的家屋都為平地式,可分為單室正門與複室側間兩類。北部阿美之屋形式,以前者為主;南部阿美以後者為主 。中部阿美則有二型家屋混合使用的形式。傳統式住屋一室兼作睡眠,作息及炊事之場所。草蓆,被褥,衣飾及飲食 器皿,耕作工具都放置於屋內,但各物有一之放置位置。阿美族之耕作生產方式由燒墾進步到定耕之後,其住屋佈置 方式才逐漸將炊及農具室放在室外。另建專炊事廚房及農具室,在農具室側建牛舍。



【家屋建築 】


傳統上,以母系聯合家族為居住的理想型態,理想的家屋是長而寬的大房子,內部大約可容納二十人左右。在建築材料方面,多以茅草為頂,以木材為柱豎竹為側壁,室內有籐製編繞的高架連床。一般家屋通常居住十多年後就需拆除重建,屋頂上的茅草則每年需要增補,每隔三、四年則需要全部重新更換。

建屋時,以男子年齡階級為主要的工作人員,建屋的程序包括:奠地基、準備所需的建材、剷平地基、豎屋架、蓋屋頂、編壁與連床、安門、落成。房屋落成時要殺豬祭神,結束後再集體出去捕魚。整修或重建家屋通常會利用九、十月水稻收割後的農閒時期。

在阿美族的傳統社會中,家屋指涉的含意除了房屋的硬體建築外,還需要包括兩項條件:一是要建立爐灶,二是要住有家人。爐灶為生火處,傳統上立三塊石頭而構成,此處為家人煮飯、取暖、作息與團聚之處,也是家屋的重心,象徵一個家庭的生命之源。以往當家人要遷移其他地方,母親會將這三塊灶石與自織的布、陶甕作為贈送。同時,要以籐將這三塊灶石綁好帶走,缺一不可。


◎從年代來區分之,阿美族的住屋有下列各種:

˙傳統型:約在1930年代以前的房屋形式。房屋整體呈長方形,多以茅草為頂,以木頭為柱,編竹為側壁,室內有籐繞的高架連床;這種類型的家屋幾乎已經消失。

˙鐵皮型:約在1930至1950年間,家屋的型態開始有所改變,在材質上採用木樑、木板牆及鐵皮屋頂。在這個階段,海岸阿美家屋的正門不一定開在山牆面,有許多家屋仿造漢式建築開在家屋的長邊。

˙磚瓦型:約在光復後1950至1970年間,此時正進行生活改進運動,家屋建築乃仿自漢式的建築。

˙洋房型:1970年代迄今以水泥磁磚砌成的造型,現今水泥洋房居多。



【附屬建築】

˙穀倉:在傳統時代,穀倉是重要的建築物之一,每家都有穀倉,一般人有兩個,富有者的穀倉可多至十數間至二十多間。在建築設計上,阿美族的穀倉建築於地面而無防鼠設備之薄板。如果一家只擁有一個穀倉時,可將長度延長,將內部利用竹子再分隔為二到三間,以存放不同的穀類。

˙豬寮 :建築豬舍之前,家中的男人必須到河中捕魚,準備當建築完成後食用。若晚上作夢夢見許多大魚,則表示所畜養的豬隻將會肥大且多產。阿美族的豬寮通常建在家屋附近,但不與家屋相連,以木材、竹子與茅草做為建築材料。

˙牛舍:牛舍通常建築在家屋附近,但不與家屋相連,建築十分簡單。以馬太鞍地區為例,以竹子、木材或檳榔樹幹為柱,前兩端較長,屋頂上搭一斜坡竹架,上蓋茅草、稻草或檳榔葉,後面以茅草編壁。

˙雞舍:雞舍建於家屋的左右兩側,以竹子為柱,頂上蓋以茅草或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