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花蓮市中山路舊火車站前,日據時期為一大型旅館,稱為「長盤館」,現址為花蓮客運與金龍旅館-編者:陳黎˙邱上林《洄瀾憶往》花蓮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圖說:花蓮港廳,在今綜合市場段之中山路-編者:陳黎˙邱上林《洄瀾憶往》花蓮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圖說:1950年代之中山路,在今舊火車站前-編者:陳黎˙邱上林《洄瀾憶往》花蓮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圖說:1951年10月,花蓮發生連續五級,六級地震,傷亡慘重-編者:陳黎˙邱上林《洄瀾憶往》花蓮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圖說:海濱街颱風災情-編者:陳黎˙邱上林《洄瀾憶往》花蓮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圖說:大禹街地震災情-編者:陳黎˙邱上林《洄瀾憶往》花蓮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圖說:民國34年,歷史八年的對日抗戰結束,日軍無條件投降.台灣光復後,台灣人民終於回到祖國懷抱.從這張照片我們隱約可以看到國民政府軍,以及穿著中山裝的政府要員儀容整齊肅立,參加接收花蓮港廳升旗之神情-編者:邱上林《影像寫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圖說:這是一真幀民國42年元旦日花蓮縣政府所屬機關全體職員的合照,當時編制員額規模都不大.照片中間,穿著淺黃色中山裝,留著山羊鬍子的主角,就是花蓮縣第一任縣長楊仲鯨先生,他的為人與操守,至今仍有許多人津津樂道-編者:邱上林《影像寫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圖說:圖為民國四十年花蓮大地震,助人街與復興街,口滿目瘡痍的災後情景-編者:邱上林《影像寫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圖說:圖為民國四十年花蓮大地震,自由街與博愛街間的中華路明星文具行在震災中及時採取補救措施的情景-編者:邱上林《影像寫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圖說:民國49年之花蓮市中山路,左上濃煙來自花蓮酒廠;洋房牌百貨在左下角-編者:邱上林《影像寫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圖說:這是民國五0年代之花蓮市中華路-編者:邱上林《影像寫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圖說:這張相片攝於民國49年,從這張相片中還可清楚的看到花蓮市區的房子多為兩層樓木造,遠處酒廠的煙囪一枝獨秀-編者:邱上林《影像寫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編印)

(圖說:花蓮「暗谷芋」(花蓮薯)光復前「惠比須」的包裝紙-林炬璧.著 姚誠、張政勝.《花蓮講古》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出版)

(圖說:光復後接辦人張房-林炬璧.著 姚誠、張政勝.《花蓮講古》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出版)

(圖說:創設於民國前五年(1907年)三月九日花蓮港基督長老教會。圖為民國二十三年四月重建位於花蓮市中山路的殿堂-林炬璧.著 姚誠、張政勝.編《花蓮講古》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出版)

(圖說:花蓮最早的兩所教會:花蓮港(鐘塔者)和觀音山(今加密山)基督長老教會-林炬璧.著 姚誠、張政勝.《花蓮講古》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出版)

(圖說:明義、自由二街間排水溝的「福住橋」(今南京橋)-林炬璧.著 姚誠、張政勝.《花蓮講古》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出版)

(圖說: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人聆聽天皇裕仁廣播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林炬璧.著 姚誠、張政勝.編《花蓮講古》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出版)

(圖說:民國四十年十月廿二日花蓮大地震,損失慘重。圖為照片提供人當時位於重慶街8號住宅倒塌情景-林炬璧.著 姚誠、張政勝.編《花蓮講古》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出版)

(圖說:白燈塔雄姿建於1942年3月,1980年6月22日因港之擴建而被炸毀-編者:陳黎˙邱上林《洄瀾憶往》花蓮縣立文化中心編印)